视频 | 他是中国报界先驱,“铁肩辣手”的时代良心!探访胡同里的京报馆,追溯邵飘萍的一生

文汇网

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内,在一众排的平房之间,眼前这栋民国风格的二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午后的阳光将树影拓印在小楼砖面上,显得格外清幽静谧。一百多年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年代,有位新闻人曾在这里开设报馆,激扬文字、痛陈时弊,堪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时代良心。这里便是近代著名新闻人邵飘萍主办的京报馆旧址及其故居所在地。这里也是北京唯一保留的民国时期报馆旧址。

微信图片_20221008191021.jpg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内的京报馆旧址。

京报馆由眼前这栋二层小楼和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进入京报馆旧址大门,前方影壁上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醒目大字。邵飘萍非常推崇明朝杨继盛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曾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自己和同仁。

微信图片_20221008191235.jpg

▲京报馆内正对大门的影壁上刻着“铁肩辣手”四个醒目大字。

在四合院内开设的《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内,一件件实物和照片还原了邵飘萍以笔为枪、秉笔直书的一生。

1886年,邵飘萍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南马区紫溪村,13岁应科举考试中秀才,20岁时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21岁起为《申报》写地方通讯,开启报人生涯。26岁被聘为《汉民日报》主笔。早在那时,他便痛批贪官污吏、社会丑恶,抨击袁世凯称帝复辟、倒行逆施,也曾因此被捕入狱、流亡日本,但他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依然用手中之笔揭露当局政治的腐败,为广大劳苦民众呐喊。1915年流亡日本期间,邵飘萍第一个向国内报道了袁世凯同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的内幕。

1918年,从日本回国的邵飘萍自费创办了《京报》,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畅快淋漓,这份报纸成了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与上海的《申报》齐名,最高发行量曾达到6000份,一度成为当时发行量数一数二的、最有生气的北京地区大报。

就在《京报》创立的同年,邵飘萍还担任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随后又在平民大学、法政大学、北京务本女子大学等开设新闻课程,帮助培养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授课期间,邵飘萍还与作为学员的毛泽东结识。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介绍自己的生平时,专门提到了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并称赞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段话,被埃德加·斯诺记述在《西行漫记》中。

从声援五四运动到声讨“三一八”惨案等,《京报》在那个黑暗尤深的年代里始终发出振聋发聩的进步之声,但也因此惹怒了当权军阀。1925年,张作霖试图用30万元收买邵飘萍。邵飘萍将这笔钱原数退回,并气冲冲对家人说:“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1926年,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控制北京后,被列入黑名单的邵飘萍不得不避入外国使馆区的六国饭店。当年的4月24日下午6时许,邵飘萍在返回京报馆处理完事务后,准备乘车回六国饭店,当行至魏染胡同南口时,被军阀政府抓捕,《京报》旋即被查封。26日凌晨5时许,邵飘萍在天桥刑场遇害,年仅40岁。1949年,毛泽东亲自批准追认邵飘萍为烈士,1984年,京报馆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邵飘萍和他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相信每个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位有血性、有风骨的新闻人,曾在这里奋笔疾书。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彭丹/摄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