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11月21日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2015年,文物部门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长江口二号”,之后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古船模拟图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帆船,船体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
根据古船年代和长宽比例推测,长江口二号古船可能为沙船,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船型。沙船是清代晚期上海港的典型船型,也是上海市市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印证了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
古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一粒跨越历史的“时间胶囊”。古船船体和船用属具保存较好,大量船上生活物品展现了清代晚期商船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是当时船舶社会的实物反映。古船船货丰富,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
▲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波束声呐图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重要实例。综合运用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BV5000全景三维声呐和超短基线精确水下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方法,结合潜水探摸,全景式展现了沉睡海底的古船全貌,有效克服了古船遗址区域水况复杂多变、水下无能见度的困难。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对古船进行整体打捞迁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古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充分展现了中国高端制造能力,也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我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二号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是三十余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缩影,为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探索。
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文:李婷
摄影:叶辰亮 部分素材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提供
剪辑:王天赐
制图:徐晓斌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