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昨天,“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重点发布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并启动了指数可视化系统。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该指数研究成果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上海定位于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探索国内区域合作的新形式、新举措。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推出更多“上海指数”“上海标准”。在此背景下,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连续三年进行指数研究的基础上,今年还建立了区域联动指数数据平台和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以进一步丰富指数展示形式、扩展指数应用功能、提升指数服务能力。
从2021年数据的指数研究结果来看,上海与样本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可以分为强联动、较强联动、一般联动、较弱联动和弱联动五类。北京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指数最高,另外苏州、杭州、深圳、南京与上海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强的联动发展特征,这五个城市共同构成了强联动样本。此外,较强联动样本城市依次包括武汉、无锡、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重庆、天津、南通、嘉兴、常州、郑州、绍兴、西安、青岛等城市。而与上一年相比,排名较前的城市相对较为稳定,变动幅度整体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与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合作内生于各自发展需求之中,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基于指数研究结果,一方面,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引领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另一方面,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有坚实的基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带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综合考虑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构建起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七个方面近5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推动跨区域合作高效、有序、协调运行,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的整体优势和协调效应。指数研究对象共145个城市,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主要城市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城市。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