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家 | 新中式美学成为文化消费驱动力

文汇网

undefined

undefined

故宫文创作为新中式美学的代表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

盘扣、慈杯与寺庙游,看上去似乎彼此不沾边,却不约而同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全因国潮蔚然成风,无论在文化上抑或商业上,业已进入主流视野,新中式美学俨然成为一种显学。

新中式的原点,来自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迷恋与热爱,又因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独到理解与大胆想象,使得国潮频频出圈、乃至飘洋过海,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东方美学新浪潮。

新中式美学是传统美学的当代重构

新中式美学到底是什么?因其涵盖服饰、家居、建筑、饮食等极之广泛的应用领域,定义显得各由其说。

淘宝在近两年的《春夏流行趋势报告》中,都将“新中式”单独列为重要的潮流指向标,其核心在于围绕东方要素展开现代设计,最简明的一项解释便是盘扣的拆解与再融合。盘扣作为古老中国结的一种形态,以细条布料折叠、盘绕、缝制而成,其应用可追溯至宋代。江西德安县周氏墓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便以盘扣系纽,是最早期的织物纽襻应用之一。

徐汇漕河泾的“盘扣制作技艺”早已是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将此工艺由旗袍或马褂的手作中剥离出去,混搭不同款式与版型的现代服饰,其中除了发挥盘扣固定衣襟的原有作用外,更成为一种设计的活眼、态度的表达。细品之下,这种不显山露水、却又难以被忽视的态度传递,与当代年轻人的自我认定高度吻合: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凭借中式美学中一以贯之的手作与匠心,对西方社会的流水线文明发起反思。

盘扣如此,云肩、斜襟、水墨、龙凤、太极等大量东方符号的借鉴运用亦如此,新中式美学于旧有要素的平移、变形与重组中脱胎成型,但其演进的规律与宗旨在于去繁取简,在复杂的成套规制或礼仪中,提炼归纳出符合现有习惯与日常经验的美学表达。最最挑人的传统旗袍经改良后,常嫁接于各色裙装或礼服,完美适配宴会、通勤、逛街等各种可庄可闲的场合,真正成为国民女性穿搭,讲的就是这层意思。

必须指出的是,新中式美学的普适化、现象化与商业化,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力量,这些变革大都由年轻人发起,体现着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想象与发挥。正如《中国奇谭》开篇即巅峰之《小妖怪的夏天》,在借道西游记的故事路径下,徐徐展开中国风的画轴,猛然间却发觉讲的是一只社畜小猪的故事。无论是恼怒于下属教他做事的熊教头、还是叮嘱多喝水心疼儿子熬夜到头秃的猪妈妈,都是当代年轻人基于自身感受、而对西游故事进行的重构。当然故事无论如何翻新,传达的总是惩恶扬善这些中国文化中最为根本的道理。

可见,从外表的呈现到内里的立意及叙事,新中式美学在各个领域都创建出了自己的审美系统。这些审美既带着历史的源远流长、又带着当代的面貌一新。这是中式美学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必然。

新中式美学带来禅意的文化消费

新中式美学的灵感火花,由年轻人点燃,当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相对应的文化消费亦风靡一时。好比新中式服装与国风摄影、汉服出游、围炉煮茶、古城文旅等诸多场景便连结了起来。

这段时间以来,寺庙游屡上热搜,多个旅游平台都“爆料”寺庙相关景区预订量数倍增长,而其中90后与00后游客占比近半。

若认真思考寺庙游的持续出圈,必会感叹:我佛若要潮起来,真正是以一当百。一方面,寺庙除了一花一世界的大好美景,亦有诸多活泼生动的形式去连结现实、弘扬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当代价值。例如“顶流”南京鸡鸣寺便开设了国学班、法律咨询室及心理咨询室,年轻人在祈福之余,更可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获得心灵的引导、情绪的抚慰,此刻的“求佛”也就比遥听钟声更具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寺庙文创横空出世,款款暗藏禅机、招招点中当代年轻人的穴道。杭州法喜寺的帆布袋,印有“我佛尽该喜欢你”“工资奖金木牢牢”等佛系文案,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似乎该人手一只。而同在杭州的永福寺推出了“慈杯”咖啡、远在北京的潭柘寺推出了“加福”咖啡,寺庙咖啡一举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这便引申出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例子:咖啡的新中式运动。由“鸳鸯”开始,茶咖融合在形式上的探索便从未停止。这种东西方国饮的合一,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支撑下的新味道。直至今日,“鸳鸯”已迭代为由茉莉花茶、乌龙茶等混合而成的“中式咖啡”,而其背后为舶来的咖啡文化所赋予的中国精神,亦在不断进化。“慈杯”已由寺庙走向专业连锁,其品牌文化便是禅意和佛系,同时关注社区及可持续发展。走进“慈杯”,点一杯名为“涤烦”的美式、或是“我非我”的生椰拿铁,望一眼笑而打坐加非小和尚,想必能品出宁静且冥想的片刻。

值得一提的还有被活化的南宋古法糕点。有浦江人氏取法吴越饮食文化活化石之《吴氏中馈录》,将数百年历史中的绿豆糕、小茶菓、太史饼等复刻出来。传承古法之余,亦对照仙华山、书画之乡、巨峰葡萄等六大当地标志性人文自然景观,重塑吴氏糕点的模样,加之低糖化的改良,令看馋《甄嬛传》《梦华录》的众人得以饱了口福。

同样标榜低糖、低脂、低卡路里的新中式茶馆,已成为00后养生社交的首选。除了看神仙颜值的茶艺师凭借手冲咖啡的工艺泡冲茶汤,更可与三五知己围坐在小院天井里,任炭火慢煮香茶,一边烤上橘子与红薯,一边天南地北地闲谈。

但凡体验过了,就不难发觉,新中式美学带来的文化消费与处世态度,讲求的是禅意的平衡,无论是新与旧之间、动与静之间、内与外之间、抑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

新中式美学是文化共同体的引领

回过头来看中国风在世界的流传,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Chinoiserie风潮。那些传教士自东方带入欧洲的各种奇珍异宝,依附着五光十色的传奇故事,为西方所狂热追逐,但根本上是满足他们对东方主义的猎奇心理。

这种过往的猎奇,在如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转向了一种对营造文化共同体的期待与自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当下独占一片天地的JK服,亦演变出新中式JK这一分支。原本的均衡褶子为汉服马面裙的四边形褶皱所替代,华美的海水江崖纹亦绣上了裙摆。

此般“中为洋用”,在近年的巴黎时装周等国际主流秀场上,已成定式,而穿中国衣、喝中国茶、看中国剧、学中国话,已成为世界向上青年的标准动作。据中国外文局统计,“孔子”“功夫”“春节”等一大批传统中国词汇,已由英文翻译还原为汉语拼音,直接活跃在西方语系中,而“一带一路”“中国梦”“高铁”“支付宝”等一批时代新词,也已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同,成为世界年轻一代交流的共通话语。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式美学的引领性,无疑在当代世界文明有了一种全新的定义与地位,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科技、体育、艺术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同步显著提高,再加之中国年轻一代的网络媒体运用能力日趋成熟,跨文化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也使得新中式美学所承载的新时代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人听得到、愿意听、听得懂。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法欧三方会晤中,中方所倡导的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再次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如何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五千年中华文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给出了开放、包容且充满自信的全新答案。



  作者:花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