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是一位设计师,现在你承接了一个月球基地的设计项目,你会选择建在哪儿?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建筑方式?……
今天,第十九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颁奖会在徐汇中学举行,今年大赛涉及结构、建筑、机械、电子、机电、软件工程、航天、工业设计,大赛共吸引全市五万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区级选拔推荐,共有来自16个区906支参赛队入围市级决赛。
未来已来,和中国航天一起逐梦深空
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行载人登月和月球科研基地建设。第十九届未来工程师大赛航天设计师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嫦娥工程“探、登、驻”三个阶段计划,在去年月面可移动实验室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并制作“月球科研基地”。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的蔡孜忱同学设计的“广寒新居”,通过“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利用月球资源为科研基地供能;还以航母的电磁弹射装置和电磁炮为灵感设计“电磁轨道加速器”运输月球矿物。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李秭熹同学设计制作了“长期驻月科研基地——广寒宫”,能承载50位航天员长期驻月生存、实验等日常所需。作品结合单片机和软件编程,能情景化动态展现月球生命区的温湿度值、火焰及烟雾传感器值、宇航员生存需要供给的热量、氧气、水值等信息,是一座生态良性循环,适宜长期驻月的月球科研基地。
创新实践,探求欲激发“新产品”研发
大赛作为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从实际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上海市徐汇中学的王潇同学为上班族设计了一款智能水杯。它有设置饮水量、定时提醒喝水、测量水温等功能,造型以叶片姿态类比“缺水程度”,新奇而可爱。值得一提的是,从一个创意到一只看得见、摸得着、有功能、能使用的智能水杯,王潇被接踵而至的问题“谜团”困住,但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地破解了这些难题。杯子的使用者是谁?我该设计什么形状的杯子呢?还可以有什么功能?用什么软件物化作品呢? 3D打印速度好慢怎么办?……为了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他做调研、画草图、学建模、查资料。打印误差造成插件无法安装,他就用砂纸手工打磨;可进度慢且仍有误差,会影响带动叶片摆动的齿轮,他就尝试用电子螺丝器小心转动。颁奖会现场,王潇带着他的作品与首届未来工程师大赛的优秀参赛代表董骁骏进行了互动交流。
结构工程师项目要求学生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一款兼具实用功能又具有个性造型的真实尺寸比例的轻量化座椅。上海市民办嘉宜初级中学何晚菁以中式圈椅为灵感,设计了一把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又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轻量化座椅。中式经典圈椅典雅的造型和简洁流畅线条,给了她创意的灵感,而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器上的蜂巢结构设计则让她的想法得以实施。如何减重、如何决定尺寸、如何利用设计软件勾勒想法……二十多个问题推进了设计进程。
回望成长,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已走入第二十载,曾经的未来工程师,如今已成长为真正的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为追溯和呈现大赛育人成果,组委会今年邀请了18位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学生拍摄纪录片《此刻即未来》,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启动仪式上《此刻即未来》迎来首播。
第六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选手赵欣浩,他回到母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物理学科和学生科创社团指导教师。结缘大赛而种下的科创种子已生根发芽,赵欣浩在许多的“第一次”中发现了工程的魅力,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志向。目前在云南支教的他,希望通过教学,将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带给更多学生,以亲身经历引领学生感受工程活动的魅力。
董骁骏是首届大赛的参赛者。这场科创活动令当时还在初中的他,直观了解工程师的使命和能力,也由此,“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他求学和工作的目标。如今他创办了自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要将质量最高、价格最优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
曾参加了第七届大赛的陆胜寒从清华大学本硕毕业,目前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他说是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令他破除了面对未知的恐惧,明白了无数次创新是对未知的挑战。而现在,他将无畏困难,尝试用人工智能为提升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解”。
作者:沈湫莎
图片:袁婧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