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主题餐厅营造的场景链接了消费者的情感,激发社交属性。 (采访对象供图)
一台公共点唱机,成为社交触发点。
长宁区网红地标武夷路,露营主题餐厅“早安野宿”主理人代铮发现一个奇妙现象:暮色四合、氛围灯初上,即便是起初各自点唱的邻桌,也能唱到一起。“主题餐厅营造的露营场景,容易链接消费者的情感,激发社交属性。”代铮觉得,人们愿为“氛围感”埋单。
当我们谈论“氛围感”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消费者注解:忙碌中的一抹松弛感;商家阐释:用场景设计、声光电技术强化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社交平台上年轻人点评:有情绪、有故事……
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更注重品质与个性——“氛围感”消费和经济由此而生。专家指出:“‘氛围感’经济符合‘千金难买心头好’的消费心理,通过营造独特消费场景、消费体验,在体验式消费中挖掘出增长点,为传统商业转型探路,也激发消费新活力。”
现实中,商家纷纷瞄准“氛围感”,在喧杂的都市中努力营造“降噪”的环境场域,让人们慢下来、沉浸进去,或“车马邮件都慢”,或“丝丝点点浪漫累积着情感”,在这样的情景中,让消费和体验成为一种主动,产生更多链接,挖掘出消费新增量。
空间:建筑美学里的生意经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秋意渐至,就有人约起了“那一炉”。约三两好友,音韵中品一杯茶,一壶茶热气氤氲,炉火上烤物滋滋作响,这是去年秋冬季火出圈的围炉煮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画意描摹出浓浓的“氛围感”。这些“名场面”都需要空间作为载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包亚明认为:“‘氛围感’消费,关键在于将符号内在价值转化成特定具体的场景,让消费者产生物有所值的体验。”
徐汇区龙腾大道,一栋由污水处理办公用房改造而成的四层、圆柱体小白楼——“小楼艺术空间”,目前“小楼”底楼经营轻食餐饮,楼上空间将被打造成沉浸式品茶区域,同时承接一些对场地有定制化需求的品牌活动、策展等。
“小楼”主理人余澎是一名空间设计师,他理解的“氛围感”是一种空间语言,在建筑美学中关照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小楼视觉景观好,天晴时能看到对岸浦东‘三件套’。”窗户的设计是一处突破口。大部分窗户呈上下开合设计,“下半部分窗户巧妙地形成框景,既见绿竹摇曳身姿,也能赏滨江碧波涟漪”。
“去自习吧!”去年以来,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间,以小时计租一个“看得见风景”的自习室,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且常常一“间”难求。这些自习空间,环境整洁舒适,偌大空间内被合理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小学习空间,配有高速WiFi、独立插座护眼台灯、静音地毯、空气净化器、文具用品、茶水间和储物柜等,空间隔断合理且保护隐私,降噪措施到位。“大家都很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在这种独立的小空间学习,‘氛围感’满满。”消费者这样点评。而这背后,也恰是在都市中心完成了“降噪”的空间和功能布局,迎合了人们内心所需。
内容:打磨产品破局“一时鲜”
可以说,空间上的“降噪”完成了挖掘“生意经”的第一步。
但“氛围感”也同样是把双刃剑,需要通过产品及服务内核的打磨,来破局“一时鲜”。
比如“早安野宿”为了保持新鲜感,不时需要“换肤”。“地铺根据不同季节微调,上一季是树皮,这一季是鹅卵石,下一季可能是沙滩。”代铮解释,餐桌也可根据消费者需求拼接移动,符合户外露营比较自由的体验感。消费者孙女士坐在齐膝高的餐桌边,发了一张自拍,背景是挂着氛围灯的帐篷,文案是“城市精致露营的打开方式:高跟鞋、长裙和全妆”。
业态的跨界融合,也是挖掘增量的另一种方式。愚园路上,商户“另有奇物”集买手型百货零售、咖酒文化等元素于一体。白天,这里是吸引潮流人士的开放式“社交客厅”;入夜,沿街面摆放桌椅小几供人小酌。
非标准化——这是用空间美学营造“氛围感”的特点,指向的是经营主体对“会商文体旅”的联动,构筑起一种融合又丰沛的生态体系。产品与服务始终是将“氛围感”持续转化为消费热情的抓手。
黄浦区世博淞园市集主办方思库(浙江)文化传播总经理许欣儿阐释:“消费者需要从氛围中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认知,并且同其自身的价值观建立链接。”
“诸如餐饮业竞争激烈,无论怎么营造氛围,如果不抓住餐食本身口感,无法长久。”包亚明认为,要营造可持续的“氛围感”,就要在独特性、创意等方面有所关注,譬如打造IP讲故事;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从需求端入手持续“拱热”消费者的情绪价值,让人始终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沉浸式体验。
土壤:政府搭台氤氲氛围
市人大代表施政常在“巨富长”一带溜达,最喜欢其中一家面馆。最近爱吃辣的她被老板娘限制了“口福”:“你脸上长痘了,得吃清淡点。”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切感松弛感,令她很舒服很治愈,“‘氛围感’到底是什么?浓浓的假日氛围固然要有,这是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文旅层面的显示度,但城市魅力更多还是来自于平日流淌在街巷中的烟火气,如此氤氲而出的‘氛围感’才能细水长流般‘焐热’人文感知。”
“人在对日后生活有着美好期许时,消费意愿才会强烈。我建议城市在打造‘氛围感’消费和经济的时候,要有更多积极引导,以及管理手势层面的包容和连贯性。”施政说。
眼下,经营主体的探索正在不同程度得到相关支持。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朱虹表示,对部分经营主体在消费模式上的创新从商业政策上给予支持。
“氛围感”通常存在于特色小店,要在“氛围感”中挖出消费增量,转化成长期势能,一方面要结合城市更新的脉络,将小店落到合适之处;另一方面要促进“会商文体旅”融合,“目前大量的文旅活动同消费结合,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比如City walk(都市漫游),就能帮助那些会讲故事的小店进一步拓展链接,在‘氛围感’中蔓延枝桠”。
作者:苏展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