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漫谈】松江府城旧貌剪影 | |
2020-08-20 17:11:51 作者:尹军 |
上海地区有座古代唯一的府城,就是今天的松江老城,昔日的松江府城。自辛亥革命后拆城之风渐开,加之抗战时期日机狂轰滥炸,以及解放后市政建设之需,府城整体旧貌早已难觅踪影。因多年生活在松江城里,时有追怀一座古城的旧梦萦绕。在我的梦里,松江府城的形状像似天上的月亮,盈盈的,圆圆的,是环绕的城河,围合的城墙,是政治与经济、生态与文化,在古代松江画出的一个圆。
一
怀想松江府城的理由很多,从建置沿革上来说,上海寻根,绕不开松江府城。因为唐宋时期这座城是华亭县城,元明清时期升格为松江府城,是今上海地区除嘉定、宝山、崇明而外的古代行政中心。打开松江府城这本书,过往的人文故事犹如繁星撒落银河,令人怦然心动。例如明清松江府城,是云间之域出状元、出进士、出文坛名流和艺苑精英的摇篮。民国时期,虽然府城降格为县城,但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年,孙中山视察的身影,便出现在松江古城。
时至近当代,如风不知归期的府城烟云,在俞粟庐传子俞振飞的"俞派唱法"中漫溢乡愁;在南社"松江才子"姚鹓雏的小说、诗词中生发婉约柔美的江南意像;在《施蛰存小说集》《云间语小录》中留下了诸多往事记忆;戴望舒曾追慕过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情恋松江古城雨巷,诗与"丁香"共芬芳。胡山源是我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散花寺》,就是以松江古城为背景,以其在景贤女中等校教书,结识的朋友和学生为人物原型创作的。此外,上世纪四十年代拍摄于松江古城的《小城之春》,1948年在上海上映时并不轰动,然而沉淀发酵,最终酒香一座城,载誉春色归。这部影片199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之一,2005年又被金像奖评为百年华语电影第一名。正因如此,由衷感叹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松江老城,是文明的结晶,文化的容器,是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故土家园,一座有着生命呼吸、承载千古沧桑的梦想之城。
二
追远思昔,南宋《云间志》记:"唐之置县,固有城矣。"华亭县城始建时很小,"周回一百六十丈",比一个足球场大不了多少。元末,张士诚据吴占松江,为防元军进攻,将原城北部分土地扩入城内,围筑起一道土城墙。城墙虽"土",却翻开了府城成规模筑城的历史新篇章。明洪武三十年(1397),在原张士诚所筑土城垣基础上改筑砖城,周回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一丈八尺,池(护城河)宽十丈,深七尺余。城上建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雉堞(垛口)3389垛,开4个陆门、4个水门。明代至清代,共修葺扩建城墙11次,但府城环绕一圈的基本规模没有太大变化。
从诸多历史信息中,推知府城四门和城墙、城河等大致方位如下:东门在今中山中路与环城路交汇处。今白云新村东向,尚有一段护城河;迎宾路2号内尚存一段基宽18米左右、残长127米的府城垣,现用作武装部训练基地的东围墙。西门在今谷阳路中山路口稍西处。古代西城墙与今谷阳路呈平行走向。西城门外竹竿汇,位于今中山中路南、谷阳路西侧,原新西门到老西门之间护城河西岸。还有位于府城南向的金沙滩,南起人民河与城河交界处,北至松汇路与竹竿汇街相连。南门位于近南门沪杭铁路一线。过去,南门内有南内路,南起集仙门(南门)故址。此外,解放后建造南门粮库和第一碾米厂,曾就近于城垣取土;1969年前后县苗圃平整土地,南城墙东段城垣被整为平地。北门在今北门加油站附近。原北门大街在府城拱宸(北门城楼)门外,南起环城路,北至石油仓库、东临沪松公路。再就是解放后修筑北内路、乐都路、建消防厂等,均在北城垣取过土。所以,顺延古代府城墙围合的大致路线,开车环绕一圈,半个小时足矣。
辛亥革命后,府城和城河逐渐被拆除填平。所以,当下欲览府城墙围合旧貌,只能仰望苍天,看唐幢流云,听方塔风铃,在府署谯楼云间第一楼等处感受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零星片段。有幸的是,松江知府宋如林、学者孙星衍等,修纂嘉庆《松江府志》时做了有心人,虑及"府境形胜绣错,建置罗列,非图绘不能详"也,故绘制并载录峰泖图十、府县境图九、城池图八、官署学校图四、水利图四、乡保图一、海塘图一,共计37幅留存于世,其中,就有《松江府城图》。
府城图上探路,我知道"登高一望民风厚,楼阁重重烟雨中"的府城,其南部旧为吴王猎场,场有五茸,故城也俗呼五茸城也。松江别称茸城,由此传世。我同时知道,背山则厚其居,面水则纳其秀的府城,虽在明清改朝易代时遭受创伤,但至清嘉庆年间不仅恢复了元气,且重现"都会之雄"的新发展、新面貌。例如,明正德年间修筑的东起明星桥、西到祭江亭的郡治大街两侧有弄巷90条,至清代嘉庆时有弄巷158条。我还知道河与街一般平行延伸,如松江西部老城区有一段东西走向的老市河,南有与之平行的秀南街,北有中山西路一条街,但嘉庆《松江府城图》上尽显水路,却不见与河平行的大街,和与河呈"丅"字形的众多弄巷。我甚至一时误以为府城图是一幅府城水系图。
三
古代松江,滨海承湖,襟江佩泖,山水连景,故今有"乐游山水城"之说。山水诗意中的府城诸水,日月夹拱,玉带环流,拱桥若小山,装点水云间。古贤叹此乃"灵气之所钟也。"嘉庆《松江府城图》水系显示,城内共有12条河道,分别为护城河、邱家湾、玉带河、日河、牛市泾、集贤泾、仓河、米市塘、网船浜、龙渊、西湖、中心城河,其中,除环城而绕的护城河外,其余11条河道中5条呈南北走向,6条呈东西走向。城内诸河又以河宽50米、东至披云门西至谷阳门旁外水关的中心城河为交通运输和对外经济往来主水脉。《中山街道志》称:"此河在民国时期因扩建中山东路填没"。
观《松江府城图》河网交错,波光粼粼,似乎在欣赏一座具有东方威尼斯风光的江南水都。我曾赴意大利游览观光,在前往威尼斯水城的路上,怀想意大利比萨斜塔和松江天马山斜塔,都曾历经风雨沧桑,斜而不倒。车至威尼斯水城,上了一艘白色游轮,睹水上人文风景,一路快哉叫爽。见水又思江南,尤念家乡。昔日,松江古城不仅有开阔的市河、城河,还有长橹点破细瘦水巷,小船悠悠,虽无快哉之感,却有摇啊摇的悠哉之闲,想像中的感觉真好。
思绪回到《松江府城图》上,外围一圈护城河,画出了一个美丽的圆。护城河宽十丈,既是一道府城防御屏障,且内连城中诸河,引流排泄,畅通一城活水;外连多条外界河,东通南、北俞塘,北流洞泾港,西入白龙潭、釆花泾、市河,南注瑁湖、大涨泾、官绍塘,四通八达,畅通水上货运,保障府城军民所需和商贸利市。护城河相当重要,驻军和地方通力合作加以保卫和看护。明代松江守御千户所专管守护城池,清代华亭、娄县对府城池有明确的分段管理责任,城东咸通桥转北,经披云(东门)、通波(北门)二门至菜花泾止,为华亭县附郭;从菜花泾分界起,迤南经谷阳(西门)、集仙(南门)二门至咸通桥止为娄县附郭。现武装部训练基地东围墙外,尚有一段通长561米、河宽11米的护城河。这个宽度大约是古代护城河的三分之一,由宽变窄的原因,很可能与日机轰炸和以后修筑道路以及城市建设堆积有关。
松江府城遗址
河流纵横的松江府城,石桥四布,桥名如星辰闪烁水上。南宋《云间志》载华亭县城内有桥梁33座;嘉庆《松江府志》载:"城区中各种桥梁,约百余座"。令人欣喜的是,多座南宋《云间志》上记载的古桥,在清代嘉庆《松江府城图》中显示,如德风桥、合掌桥、沙家桥、太平桥、永安桥、净土桥、广明桥、丁行桥、大吴桥、凤凰桥、米市桥、望仙桥、庄老桥、普照寺桥、望云桥、迎仙桥、居士桥、悦安桥等。虽然上述䢖于南宋以前的古桥,如今仅存一座位于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但透出了一个重要历史信息,即天佑松江,宋代以后未曾发生过强烈大地震,且鲜兵火,少战乱,是一方风水宝地。
府城四门吊桥示意
府城的水和桥,同时又是一道你家住河东我家住桥西,无不是风景如画的人文风景线。元末文坛领袖杨维桢迁寓松江,居迎仙桥堍,后筑室东禅寺附近的百花潭。元末明初以《白燕》诗出名,人称"袁白燕"的袁凯,家住府城东门外贤游泾。被明成祖夸为"我朝王羲之"的楷书家沈度,家住日河旁。明代松江有"日月河通出状元"之美传,钱福、张以诚相继状元及第;而家住府城南门内龙门寺西的董其昌,又得近邻龙门寺东的"龙渊"灵气,书法疏宕秀逸,山水画潇洒生动。此外,《阅世编》记:"旧闻民谣云:‘潮到泖,出阁老。’嘉靖辛亥,潮到泖,徐文贞公大拜。"清乾隆、嘉庆年间,我国第一本造钟专著《自鸣钟表图说》问世,作者便是家住府城东亭桥畔的徐朝俊。松江第一个共产党员,革命理想坚定且多才多艺的侯绍裘,家住城内丰乐桥堍。
四
《松江府城图》中心位置上标有松江府署,清代松江知府的官阶为从四品,但驻地松江府城的江南提督大人的官阶是从一品,远在松江知府之上。府城图上见有"提督军门"。提督是官名。据明、清两朝《职官志》等记载,明代有提督京营戎政诸职,多以勋戚大臣及太监充任。清代于重要省份设提督,职掌军政,为地方武职最高长官。军门实为军营之门,但清代"提督军门"是一种尊称,是对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的尊称。
话说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松江后,朝廷设立了驻地松江府城的江南提督衙署,负责管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绿营兵营军务;从康熙元年(1662)开始,江南提督统理江南全省军务。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康熙两次巡幸松江府,驻跸松江府城内,行宫设在提督府东南。康熙曾御书"方略诗书"四字赐江南提督臣张云翼。由府城图上标注的"阅军教场",想起康熙两次驻跸松江府城期间皆亲驾演武场,检阅驻军射箭,并观诸王子和侍卫射箭,自己也亲射两箭,箭无虚发,皆中箭靶。据悉,演武校场旧址在南门内,占地面积30亩。清代驻地松江的江南提督中,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史载,道光二十年(1840),陈化成至松江任江南提督,筹划抗英防务。此外,清代驻松江的绿营兵有提标中营、左营、前营、后营和城守营,5营之兵员共计3100余人,各绿营兵府设在府城内,其中城守营卫戍城厢。这些历史信息在嘉庆《松江府城图》上多有显示,如前营府、中营府、左营府、后营府、城守营,城内设有大校场和小校场,时为驻军演武场。
松江府署图
清代松江府署的最高长官是知府,以下为同知,再下为通判,同知、通判的品级分别为正五品、正六品。府署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机构,全国统一,均与清中央政府对应设置。松江府署还聘用了幕僚师爷,专事出谋划策,起草公务文书。松江府署六司机构驻地,孕育出府城中的两条街巷名称,即东司弄、西司弄。两弄分别位于云间第一楼前东侧和西侧,东侧为府署吏、户、礼胥吏官廨所在,西侧为府署兵、刑、工胥吏官廨所在,故名。此外,府城图上显示有"察院"桥。明代和清初曾在此设立过两处"察院",系监察御史出巡驻地。这便是府城"察院"和"察院弄"的由来。再者,松江府城内外先后设置过具有法院审判性质的推厅衙署和审判厅,以及松江府和华亭县、娄县监狱等。可见,松江府城之军政、监察和司法机关等一应俱全,是统理一方政区的行政中心。
《松江府城图》上标注了多座常平仓,如华亭常平仓、娄县常平仓、奉贤常平仓,还有一处裕军仓。可见,常平仓的历史地位不低。话说开去,古代修筑仓廪,并非单纯贮粮,而是一个集贮藏、平粜、借贷、赈济于一体的社会调控管理体系。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建于明弘治以后的常平仓,时与济农仓、水次仓,同为松江府三大官仓。明代中期后,松江府县以下乡镇兴建了不少社仓、义仓。社仓和义仓由官府倡建,是各地乡绅士民用民间资本建以籴谷备荒的民间粮仓。松江以水为郡,东际于海,西下诸湖,其齿聚繁,然其害惟水患为大。灾荒之年,粮食欠收,必然导致米价上涨,常平仓以低价或平价放粮,主导社会调控,稳住粮价,以保社会安定。民间社仓和义仓,在兼有社会调控作用的同时,尚有"劝善兴仁"的道德示范功能,官府大力倡办。从松江历史上既未岀现过灾后百里无人烟和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史实中看出,作为物质载体的粮仓,其背后有着政治、经济考量和涵养地方道德风尚以及人文情怀的交织社会现象。
五
显示在嘉庆《松江府城图》上的还有祠堂、书院、学校和宗教场所等。首先,昭示功绩,世代缅怀,建祠以祀,是松江优秀文化传统和一大精神支柱。府城图上有名宦祠、乡贤祠、三贤祠、陆昭侯祠、唐宋忠良祠、董文敏祠、沈文恪祠、徐文贞祠、杜公祠、周太守祠、夏周二公祠、周夏二公祠、王忠毅祠、方正学祠,还有父子忠孝祠、节孝总祠等。其中,名宦祠和乡贤祠,位于府城南部横贯松江府学的玉带河北侧,面南而建。嘉庆年间,两祠分别祀松郡名宦57人,乡贤111人。唐宋忠良祠,位于爱民桥西南向,祀唐陆宣公陆贽,宋丞相李纲。陆贽是嘉兴人,李纲祖籍是福建。国朝康基田《重修唐宋忠良祠立景贤书院记》载:"二公皆生于松,有功德于民,没而祀于其乡,礼也。"陆贽卒谥"宣",人称陆忠宣;李纲卒谥"忠定",世称李忠定。师表人伦,合祠并祀,谓之唐宋忠良祠。不过,李纲父李夔曾任华亭尉,李纲生于官舍,出生在华亭有史可查,而陆贽生于华亭依据何在,不得而知。合祠祀陆贽,表明其对华亭文化影响力巨大,后世追慕,君心一悟,可泣可颂可感也。
董其昌祠
董文敏祠、沈文恪祠、徐文贞祠,祀董其昌,卒谥文敏;沈荃,卒谥文恪;徐阶,卒谥文贞。董其昌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明代著名书法画家;沈荃是顺治九年(1652)进士,因擅长书法,康熙皇帝"日或一再召见,辄赐茶赐坐",宠幸有加;徐阶嘉靖二年(1523)探花及第,后取代严嵩任大明首辅多年,为一代名相。夏周二公祠,父子忠孝祠,分别祀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江南巡抚周忱;祀明大理寺丞冯恩,子应天府通判冯行可,以及户部给事中杨允绳、子苏州知府杨应祈。方正学祠,祀明文学博士方孝孺。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继儒《记》云:"先生生于天台,死节于金陵,于松何居?曰:松有先生后在焉。""先生血允在松,则血食亦宜在松,此特祠之所由建云。"
其次,书院彰显人文气息,学校重在育人成才。《松江县志》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松江县境内有书院4所,云间书院、景贤书院、求忠书院、融斋书院。府城图上仅标注了云间书院、太平书院。不知嘉庆《松江府城图》绘制的确切年份,只知景贤书院创建于嘉庆七年(1802);求忠书院始为义塾,复设为书院的时间是道光六年(1826);融斋书院又名融斋精舍,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在方正学祠旁筑融斋精舍,为读书人吟诗作文聚会场所。从府城图上看出,太平书院与方正学祠在一起,因此,有一种可能,太平书院与求忠书院似曾有过互为你我的历史嬗变关联。
府城图上标有府学、华娄学和云间义学等。府学即松江府学,华娄学即华亭县学和娄县学。松江元代升府,故有府学堂。华亭县学始建于宋元祐年间,清代娄县学附于华亭县学。云间义学,位于府治东,蓬莱道院西,康熙三十年(1699)重建。此外,松江旧制学校除了府学、县学、书院、义学外,还有义塾、社学、私塾等遍布城乡。松江历来重视教育,府志有云:"士奋于学,民兴于仁"。明清时期,松江享誉科举大邦,教育资源占有优势的松江府城,曾是云间科举进士者从秀才起步的摇篮。所以,前身为松江府中学堂的松江二中校门,以古色古香的府署谯楼为其门头,令人感慨万千。
再次,府城图上显示的宗教场所很多,北有禅定寺、云峰寺、安于道院、观音堂等,中有萧王庙、火神庙、东阳道院、蓬莱道院、府城隍庙、华亭城隍庙、娄县城隍庙、关帝庙、兴圣寺等;南有玉皇阁、文庙、罗神庙、南禅寺、龙门寺、西湖道院、长春道院,还有几处关帝庙等。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见东嶽庙、西林寺?因为府城的西城墙在谷阳路一线,而岳庙和西林寺位于西门外。
当地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与寺庙有关。例如又名小北庵的松江府城北门内的禅定寺,建于宋淳祐四年(1244),元赵孟頫曾居于此。康熙南巡时御书"禅定寺"匾额。民国时,张大千曾在此出家,其法名"大千"为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所取。又如府城图上标有"塌水桥",明末清初的华亭人李待问,家住府城塌水桥堍,近东门(披云门)外水关,大约在今白云新村位置上。顺治二年(1645)八月初三日,时年42岁的李待问领兵镇守府城东门。后清军破西门,入府城。《松江县志》记,李待问从东门下来。时有百户挽住说:"您读烂《四书》,今天将怎样?"待问说:"为臣死忠,这是常事,我不过想和家人作最后诀别罢了。"百户说:"你能这样,我先断头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李待问挥泪别尸,行抵不远处的家中,少妾挽衣涕泣,众人劝他逃生。"死,是我份内之事。且不死,将何以对待那位百户?"说完引绳自缢。气未绝被俘。劝降不屈,慷慨就义。临死,犹告清将不可残杀民众。松江百姓怀念李待问,尊为府城隍,塑像为祀。府城隍庙例行每年阴历七月十四李侍问诞辰日举行盛大庙会,城厢百姓以这天喝豆浆的风习来纪念这位英雄。
时光浸泡的松江府城图,画出一个同心圆,其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感动,如立祠以祀的名人中,外省籍和本土人士美美与共,折射出上善若水、江汇众流的和美波光。例如,明代江南巡抚周忱是江西吉水人,户部尚书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府城图上标注有两座祠堂,祀周夏或夏周二公。在松江人的记忆中,他们都是爱民如子的好官。《明史》载周忱"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摒去驺从,与农夫饷妇,从容问所疾苦,商榷处置","匹马往来,见者忘其为巡抚。"松江大灾之年,垂死之人都会想念周公德政,叹曰:"安得周公复生以活我耶!"夏原吉治水松江,盛夏季节与民工同在治河工地上,下令撤去遮阳伞,以示同甘共苦。61岁病逝于京城官邸的华亭人沈荃,弥留之际做了两件事,一是趴在枕头上,执笔上书以谢皇帝恩宠;二是口占《辞世诗》,由次子沈宗敬录之后谢世。这位三品官的身后金钱遗物,只有白银十两。康熙为之感慨,诏曰:"念其供职勤劳,家最贫乏,特赐白银五百两",赐谥"文恪"。作为三品臣能获皇帝亲赐谥号,在大清朝历史上唯有沈荃一人。可见,沈荃是位忠君、清廉、勤勉笃行之臣。
综上所述,府城一幅图,江南一张画。这幅画圆的府城图,宛如云间"心脏"在搏动,水是心路,桥是路标,心中盛装历历往事,一图彰显千秋风光。如今,围合的城墙早已拆去,老城牵手新城,又是一番时代新景象。然而,睹物思人,难忘府城,因为他不仅是松江历史地位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回望过去,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云间"聚宝盆"。正因如此,《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一2022年)》推进项目将"府城文化展示馆"列入其中。盼望该馆浮出水面时,重现波光粼粼的江南水都迷人景象,并能在沉淀的历史文化河床里看到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耀动。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