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植】培根、莎士比亚和香堇菜 | 谈瀛洲
2022-06-29 19:46:26 作者:谈瀛洲

图片

复瓣紫色香堇菜。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闲情偶植]是谈瀛洲在笔会的专栏

周濂溪先生曾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而人之所以会选择某一种来种,则是由于各种因缘。

比如我之所以会种香堇菜,是因为翻译了《培根随笔全集》。是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不仅集法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散文作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其实对植物和造园也颇有研究。

在《论花园》这一篇里,他几次推荐读者要在花园里种香堇菜。“为了三月份开花,要种香堇菜,尤其是单瓣蓝色的那种,它开花最早了”;“四月份,接下来开花的有重瓣的白花香堇菜”;“在空气中放香最多的,是香堇菜,尤其是白色重瓣的那种”。

这里的“香堇菜”,培根的原文是violet。查大多数英汉词典,都会告诉你说Violet既可以指香堇菜,也可以指紫罗兰。英汉词典里的这个错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曾被误导,英英词典里是没有这种解释的。因为violet作为植物的俗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香堇菜;作为颜色的名字它也可以指紫色(中文有时候又叫紫罗兰色),因为violet原意就是“紫色”的意思,而香堇菜和紫罗兰的花都以紫色为多,虽然也有其他的颜色。但violet并不指紫罗兰这种植物。紫罗兰在英文里的俗名是stock或gilliflower,或者是stock-gilliflower。

间接的证据是,培根在《论花园》一篇中写到四月份的花时,又提到了stock-gilliflower。我想他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用两个不同的词来指同一种花。

早先的几个培根译本里,都把violet译错了,译成了“紫罗兰”。这错误是许多英汉词典造成的,而且谬误流传,至今不绝。

香堇菜的英文名是Violet或Sweet Violet,学名Viola odorata。在中国比较常见的紫花地丁也是一种堇菜,学名叫Viola philippica。紫罗兰我也曾种过,在上海冬天也能开花,现在绿化带里常常有种。它的花有单瓣有复瓣,除紫色外,还有粉色、白色等品种,也有香。它是一种直立草本,姿态和匍匐而生的香堇菜不一样,而且它的叶子是长圆形或倒披针形,和香堇菜心形的叶子不同,它的学名是Matthiola incana。

图片

既然培根这么推荐香堇菜,我就想要种一种这种小草花了。到网店里去一搜,居然有白色重瓣和紫色重瓣这两种在卖,于是我就选了紫色的。

深秋的一天,一个包裹寄到了,里面是个小塑料盆,种着棵长着心形叶片的草本植物。我马上给它换了一个直径约十八公分的红陶盆。当年冬天它就开花了,可是因为植物太小,只有寥寥的几朵。因为阳台上空气流通,它的香气不太明显。我还怀疑培根说它“放香最多”是不是说错了,或者是夸张了。

第二年春天,我就注意到它开始向四周长出匍匐茎。天热以后它就停止开花,但植株却越长越大。因为盆里只有这么点地方,它的匍匐茎延伸到盆缘之后,就只能在盆的四周垂挂下来。如果是地栽的话,它应该很快就会占领一大块地面。

到了深秋,香堇菜又开始开花了。这次因为植株大了,开花可是开爆盆了,满盆都是紫色的二分硬币大小的复瓣紫花。

因为要给香堇菜拍照,有几天我把它放在室内,结果满屋子的芳香!这还只是一盆。想象一下,如果花园里有一大片(只要种几棵下去,很容易就爬成一大片的),微风拂过,那香气一定沁人心脾!

我怎么可以怀疑老培根呢?我怎么竟敢怀疑他呢?

图片

香堇菜喜欢冷凉气候。在上海它可以从深秋一直开到第二年的春天。在高纬度的英国,它春天和秋天各开一次,冬天太冷就不能开花了。

对培根(和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呼吸花园里芳香的空气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因此,能往空气中散发香气的植物也就特别受珍视。他在《论花园》一篇中写道,“花香飘在空中(它飘忽来去,就像是音乐里的颤音),要比把花拿在手里的时候香得多。”他指出,有些花尽管我们拿起来闻着香,却很少往空气里放香:“大马士革玫瑰和含苞未放的玫瑰,是最吝啬香气的了。你可以走过一大排这样的玫瑰,却一点香气也闻不到。”香堇菜则不同。他还列出了香石竹和金银花等一系列会向空气中放香的花。

至于现在,欧美的花园里也很少种香堇菜了,因为它太不起眼了,只是一种茎叶匍匐在地的小草花,单瓣种的花虽然竖在细细的花梗上但也只有几公分高,复瓣种的花则因为花梗难以支撑而倒伏在叶间。

也许正因为如此吧,香堇菜在西方的花语中的一个意思是modesty,也就是谦逊或低调,也可以解释为女性的腼腆或端庄。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6)就曾在他的《小花束》(The Posie)一诗中写道,“香堇菜象征着端庄。”(The violet is for modesty.)

香堇菜在花语中的另一个意思是“忠诚”。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在她的诗《信中的一朵花》(A Flower in a Letter,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中写道:

Deep violets, you liken to

The kindest eyes that look on you,

Without a thought disloyal.

可以译成:

深色的香堇菜,你将它比作

最亲切地看你的眼睛,

里面没有一点不忠的念头。

莎士比亚把香堇菜在花语中的两个意思,在《哈姆雷特》一剧中都用了。

图片

培根的同时代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伟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显然很熟悉也很喜欢香堇菜。他剧作里面的人物也多次提到violet也就是香堇菜,但莎士比亚的中文译者,多是把这个词误译为在中国知名度更高的紫罗兰的。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效忠国王克劳狄斯的大臣波洛涅斯躲在帷幕后面偷听王后和哈姆雷特的谈话,被哈姆雷特当成谋杀了他父亲的克劳狄斯刺死了,他过去的恋人、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亚因此发了疯。在第四幕第五场里,发了疯的奥菲利亚把她采集的各种鲜花分送给人,并说,“I would give you some violets, but they withered all when my father died.”这句话朱生豪先生译为:“我想要给您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梁实秋先生译为:“我愿给你一些紫罗兰,但自我父亲死后,全都枯了。”但这里的violet应该译成香堇菜。

为什么我觉得这里把violet译为紫罗兰是译错了呢?因为在培根的例子里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候的英国,是把香堇菜称为violet的,而把紫罗兰称为stock-gilliflower。而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来说,它象征着波洛涅斯对王室的忠诚。我所用的一册Bantam Classic版的《哈姆雷特》就在violets下面注道:“Emblems of faithfulness.”也就是说,香堇菜在这里是“忠诚的象征”。

在《哈姆雷特》的第五幕第一场里,奥菲利亚落水死去,她的尸体被抬到坟场下葬。她悲伤的哥哥雷欧提斯说,“Lay her I’th’earth, / And from her fair and unpolluted flesh / May violets spring!” 这句话朱生豪先生译为:“把她放下泥土里去;愿她的娇美无瑕的肉体上,生出芬芳馥郁的紫罗兰来!”梁实秋先生译为:“放她下土罢;——从她美丽纯洁的肉体上会生长出紫罗兰!”这里的紫罗兰也是误译,应该译成香堇菜。

因为如前所述,violet就是香堇菜,不是紫罗兰;而且香堇菜是一种会长出匍匐茎的多年生地被植物,让它长在坟头上很合适,可以很好地保护堆土,而紫罗兰则是直立草本,让它长在坟头上就起不到那个作用了;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说,雷欧提斯觉得妹妹是个腼腆端庄的女孩,所以他祝愿从她纯洁的肉体上长出符合她性格的这种芳香的花来。

当然,“香堇菜”听上去没有“紫罗兰”那么有诗意。谁叫我们不给它起一个更有诗意的中文名字呢?相反,在英文里,violet听上去倒比stock有诗意得多,入诗也比stock要多得多。

莎士比亚还在《理查二世》《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和《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等剧作里也提及了香堇菜这种芳香的小花,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莎士比亚是很熟悉植物的。他在作品中用到的植物意象也特别多,因此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个题目。英国植物学者玛格丽特·威尔斯就写了《莎士比亚植物志》(Willes, Margaret. A Shakespeare Botanical. Oxford: Bodleian Library, 2015)一书,里面也有一节专门写香堇菜,只是中文译本也译错了,译成了紫罗兰。

其实这本书是有配图的(下图),图里分明画的是叶子为心形、开着单瓣紫色小花的香堇菜,下面还用拉丁文写着Viola nigra sive purpurea,也就是“黑色或紫色香堇菜”的意思。译者如果熟悉植物的话,看了图就可以知道这里说的是香堇菜,不是紫罗兰了。

图片

还有华兹华斯那首著名的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她住在人间罕至的地方》,郭沫若译),里面提到的violet也一直被误译成紫罗兰了: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这两行郭沫若是译为:

苔藓石旁的一株紫罗兰,

半藏着没人看见!

正因为香堇菜贴地而长,所以才会“半藏着没人看见”;紫罗兰是直立而生,就不太会没人看见了。所以诗人选香堇菜来做比喻,也是有他特别的用意在里面的。

所以翻译真的是需要一些百科知识。



  作者:谈瀛洲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