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上海最长的人防通道,“新使命”用于架空线入地 | |
2019-08-02 17:32:28 作者:史博臻 |
上海正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逐步消除“城市蜘蛛网”。随着徐汇区肇嘉浜路沿线电力架空线拆除工作开始,一段沉睡近30年的人防工程再次露出真容。
在肇嘉浜路绿化带下方,天平路和大木桥路之间,有一段上海市政总院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并建设的防空洞,长约3.5公里,结构呈拱形,侧墙为砖砌结构,净高约2米。内部生活、医疗、军事等设施齐全,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两条人防通道之一。
随着时代变迁,人防工程被废弃,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借着架空线入地的契机,上海市政总院就地取材,承担起肇嘉浜路人防工程修缮改造重任,主要内容包括原有结构处理及加固、增设功能单体、管廊运营所需的强弱电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系统等。
众所周知,我国已成为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结合城市现状,在诸如徐汇区这类老城区里新建综合管廊面临诸多阻碍,推进非常困难。作为首例在老城区实施的综合管廊项目,肇嘉浜路人防改造是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转型、综合利用的一次示范,也是统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的一次尝试。
在保证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令废弃的人防通道重获新生,上海市政总院项目团队殚精竭虑。由于建设之初,工程并非作为综合管廊设计,加上年久失修、通道侧壁为砖砌结构,改造条件较为恶劣。经多方案比较,项目团队最终确定采用“自承式支架加钢丝网聚合物砂浆”的内部修缮方案,给通道装上新的“骨骼”和“肌肉”,让通道结构更安全。本着设计最优化原则,施工中减少对绿化带的扰动与开挖,“创面”化大为小。
管廊建成后,可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对管廊的入侵管理、消防报警、内部环境、管廊结构健康等进行全面监测,保证管廊本体及廊内管线安全受控。受人防内部空间限制,上海市政总院与管线单位进行技术协商后,在管廊内集中设置电缆接头区,仅在电缆接头区范围设置高压细水雾喷淋系统,满足功能,节省空间,同时也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作者:史博臻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