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上海市中心最小剧场“茉莉花”将重新绽放
2021-01-13 12:31:47 作者:史博臻

微信图片_20210113081628.jpg

▲效果图

40多年前,茉莉花剧场已是赫赫有名。就在这座上海市中心最小的剧场里,1978年首演的《于无声处》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史的经典一幕:前后演出一个多月,观众达六万多人。有时人们不等谢幕就爬上舞台,紧紧拥抱演员。《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万言评论,称这部剧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近些年,剧场还涌现出优秀剧作《谁主沉浮》《杏花雨》等,以及驻场长达半年、共演出160余场的音乐剧《寻找初恋》。

微信图片_20210113120833.jpg

▲2018年《于无声处》首演40周年,编剧、主演故地重游、追忆往昔

1923年建成的茉莉花剧场栖身于北海路,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对望,地处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它隶属于上海市总工会,是一幢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总高14.3米,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54平方米,场内呈扇形。

微信图片_20210113120153.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120814.jpg

▲茉莉花剧场内的演出剧照

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与施工水平,剧场已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亟需一场城市更新。借助于原汁原味的修缮,在改善视听条件的同时,也让老建筑在保留历史人文底色中获得新生。

微信图片_20210113083346.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083336.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083340.jpg

▲公示方案

2019年4月28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茉莉花剧场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维持原建筑外轮廓和建筑高度不变;2020年初,项目取得施工许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的前提下,2020年3月18日开工建设。近日,项目如期实现了第一个重要关键节点——全面完成结构封顶,有望在今年年中完工。

微信图片_20210113122117.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122113.jpg

▲改造之前的外景和内景

据施工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介绍,工程主要围绕改造加固展开,内容包括修复老化、损坏的构件,以及增加抗震措施。此外,建筑平面布局的局部调整、立面修缮及屋面和室内装饰翻新等也是本次改建的重要内容。得益于上海市总工会的关心和领导,项目团队收集到不少宝贵史料,有助于全面掌握建筑的前世今生,深刻理解历史文化脉络。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剧场内效果图

在改造中,项目团队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承古,妥善保存原有建筑的历史元素,呈现好其所富有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另一个是传今,提升“美”的附加值,完善功能性,增强剧场的使用体验和场馆的有效开发利用,再次激活上海观众对这个剧场的新记忆。

undefined▲施工现场

从效果图上看,茉莉花剧场焕然续写文化神韵:入口处,金属纹路变幻千般,颇有“曲线悠游处,光影照花筑”之感,仿佛斜斜幽姿探空而来;走廊上,上海标志性石库门墙面映入眼帘,一幅幅老照片让人重温旧时光;剧场内,主舞台以茉莉花为造型,底色的沉稳静默,与轻灵烂漫的花朵默契观照,美好的试听享受就此悄然漾开。

微信图片_20210113121551.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115506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10113121620.jpg

▲《寻找初恋》的布景和剧照

在此之前,茉莉花剧场最近一次“微更新”是在2012年,由打造《 妈妈咪呀》和《猫》两大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亚洲联创接手,为音乐剧《寻找初恋》改成驻场演出剧院。当时的接手方邀请国内著名视觉设计师,为该剧进行整体包装:剧场内,增加了写意风格的大型手绘漫画墙;剧场外,保留了质朴的原生木质外立墙面。红底白字的牌匾瘦瘦高高地探出墙壁,底层一楼外,有图文店、早餐店,烟火气十足,无怪乎被观众评价为“藏在市井里的小剧场”。


延伸阅读

“茉莉花”香飘百年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电影业已相当繁荣,而支撑这一繁荣的,正是上海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数量众多的电影院。当时的上海电影院为了吸引观众,大多修建得美观新潮,许多老电影院至今仍在发挥其功用。茉莉花剧场就在这个期间诞生。

茉莉花剧场的故事要从它最最最最最古老的前身,1923年2月开业的申江大戏院说起。其开业之际,放映的中国第一部伦理片《孤儿救祖记》创下当时最高票房纪录,令人耳目一新,大家开始对国产片刮目相看,促进了国片的繁荣。从此,申江大戏院成为上海影院史上第一家“国片之宫”。

1924年——与亦舞台合营,改名“申江亦舞台”,改演京戏。

1925年——戏院出售给明星公司,改名中央大戏院,专映国产影片,故有“国片之宫”之名。

1926年2月——明星新作《空谷兰》在此上映,突破默片卖座纪录。

1933年3月——由沈瑞君编剧、张石川导演、大明星胡蝶主演的左翼电影《狂流》在此首映。

1936年——该院改为影戏兼营,沪剧名角邵滨荪、石攸英领衔主演的中艺沪剧团在此长期演出,一出《杨乃武与小白菜》,轰动上海滩,剧场门口“客满”红字招牌可以数月不摘。

1942年后——成为沪剧演出的专用场所。

抗战胜利后——上海有名的沪剧团体如文滨剧团、施家班等都曾长期在此演出,为上海重要的沪剧演出场所,并兼演滑稽戏和其他戏曲。

解放后——称中央剧场,仍以沪剧为主。先后有中艺、上海、长江沪剧团,春光、天鹅越剧团等在此演出。

1956年——公私合营,由上海市演出公司接管,仍以演出沪剧为主。

1957年——由黄浦区文化局管理。1966年后改称革命剧场、北海剧场。

1972年——归市总工会,改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影剧场,主要由文化宫各业余艺术团演出。

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在此首演,引起轰动。

1984年后——对外放映电影和投影录像。

此后至今,改名为茉莉花剧场。


作者:史博臻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来源:图来自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茉莉花艺术团、亚洲联创音乐剧微信公众号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