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盐茶、下沙烧卖制作技艺、端午习俗……到浦东航头打卡“非遗”,品味传统文化
2021-06-13 10:40:00 作者:唐玮婕

482659288.jpg

“以前只看别人跳过舞蹈《卖盐茶》,今天我也学会跳啦!”“当场做出来的下沙烧卖味道真是一绝啊!”“原来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划龙舟,还有做香囊、编蛋袋的习俗啊,不仅美观,还有‘平安无事’的寓意呢!”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航头镇文化服务中心鹤沙分中心内舞姿婀娜、美食飘香,2021年航头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的航头非遗文化盛宴,让大家感受非遗传承,品味传统文化。

1799981581.jpg

活动当天,民间舞蹈《卖盐茶》《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浦东端午习俗》(粽子、五色蛋袋、土布香囊制作等)航头闻名遐迩的市、区级非遗项目集体“走秀”,引来不少市民前来参与互动体验。

各展示体验平台前,大家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下沙烧卖、端午粽子,欣赏着五色蛋袋、土布香囊等手工艺者的巧夺天工,一边学习着舞蹈《卖盐茶》的各个动作要领,体验着包粽子、做香囊的传统技艺,领略着家乡航头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享受了古老非遗给现代生活带来的惊喜。

733427238.jpg

舞蹈爱好者刘阿姨喜笑颜开,直呼过瘾,“像学跳舞蹈《卖盐茶》、端午节做香囊等平时很少有机会去尝试,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头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航头镇不断挖掘本土地域特色,顺延“盐”“鹤”“家”文脉,通过举办传授班、文艺创作、巡演展示、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对民间舞蹈《卖盐茶》《下沙烧卖制作技艺》和《浦东端午习俗》三项市区级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地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非遗”美食——下沙烧卖

“下沙烧卖”是浦东南汇地区一款历史悠久的民间点心,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据《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书记载,当时朝廷派兵驻扎下沙打击倭寇,老百姓为了犒劳将士而特地制作了美味的点心。由于点心是边烧边卖的,因此得到“下沙烧卖”的名号。

近年来,航头镇重视“下沙烧卖”在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内涵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不遗余力地加大了对“下沙烧卖”的扶持力度。《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沙烧卖”从小吃点变身为“非遗”美食,身价倍增。

地域“文脉”——卖盐茶

《卖盐茶》是上海地区比较少见的土特产,记载着原生态的盐文化和海洋文化,见证了浦东盐场变迁、制盐演变、盐民生活写照等,它对研究上海浦东发展颇具历史价值。2007年,民间舞蹈《卖盐茶》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卖盐茶》能流传至今,源于共同的乡愁文化和良好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航头镇不断加大对《卖盐茶》的保护、传承力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加以宣传推广和传承发展,每年通过举办非遗传授班、“非遗就在你身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活动等,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家乡的味道——浦东端午习俗

浦东端午习俗,具有悠久的流传历史,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十分流行。航头原处在长江与钱塘江交汇的海岸线上,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西傍黄浦江,北枕长江口,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5月的浦东航头,田间艾草处处茂盛,水边菖蒲丛丛青绿。

时至今日,端午时节,浦东航头地区的老百姓还会在自家门户上悬挂菖蒲或艾草。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节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丰富文化的活态载体。2019年航头镇申报的《浦东端午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七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