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首单”“第一”在这里成为现实!临港新片区凸显“试验田”作用 | |
2021-08-20 06:08:28 作者:祝越 |
位于上海东南端的临港新片区,将全力释放“未来之城”的无限能量。 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国内首单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首单国际铜保税标准仓单质押融资、首单飞机船舶跨境租赁、首单境外仓单离岸转手买卖……临港新片区揭牌两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改革,让一个个“首单”“第一”在这里成为现实。
随着《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发布,新片区将深化差异化制度探索,让制度创新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凸显新片区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中的“试验田”作用。
建立高度开放的制度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深入贯彻落实“五个重要”的指示精神,新片区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
临港新片区要当好双循环中的重要链接点,发挥全局性先导作用,构建国内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最优制度环境,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航运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数据快捷联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打造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性平台。其中的关键,在于建立高度开放的制度体系。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了新片区“6+2”投资贸易自由化制度体系。截至目前,《总体方案》分解出的任务90%已完成。国家、市、管委会累计出台各类政策190余个,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0多个,全面系统集成改革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
60多个案例中,有近一半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全国首家合资理财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搭建新片区首个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浦发银行为密尔克卫化工集团搭建新片区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在新片区,企业跨境融资更便利了,企业内资金跨境流通更高效了。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赵芳介绍,通过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揭牌以来,新片区累计完成7708.49亿元跨境人民币收付款、90.94亿美元外币收付汇。区内银行开立跨境资金池24个,其中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8个。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优质企业白名单已扩展至350家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方面,区内共有20家企业办理了总额约22.76亿美元的外债登记。
透过高增长的经济数字,临港新片区未来的发展更具想象空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等9家单位在滴水湖北岸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新建办公楼。中建二局承建的200米超高建筑——中国银行金融中心预计今年11月桩基施工完成。这是金融机构对新片区创新金融政策的热烈回应,足以说明这些政策是多么鼓舞人心。
不久之后,“滴水湖金融湾”将成为上海第二个“陆家嘴”,并与之形成错位——不仅要提升临港新片区的国际国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还要侧重于跨境离岸业务与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
打造开放创新的制度高地
《关于促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若干意见》聚焦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3个重点产业,从贸易监管、金融创新、重点领域政策创新和财政扶持、综合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88条综合支持意见。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自去年5月16日正式挂牌、成为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以来,一直在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积极做好产业功能培育,并全力做好配套服务支撑。
今年6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上海海关、上港集团共同启动“洋山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实现近、远洋航线直接在口岸分拨,减少国际中转货物物流运作时间及成本。消息发布的同时,企业也做好了启动相关业务的准备。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总部总经理潘旭峰和同事们一直在加紧研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在洋山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会大大节省运输成本,洋山港广阔的腹地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业务”。
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累计新增登记注册企业超550家,合计注册资本金近400亿元。今年上半年,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1115.6万标箱,同比增长20%;国际中转185.8万标箱,同比增长18.9%,枢纽能级不断提升。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负责人林益松介绍,未来新片区将继续打造开放创新的制度高地,完善航运服务功能设施,拓展高端航运产业链集群,推动航运金融创新,并加快培育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加速集聚高能级服务平台,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积极打造大宗商品等功能型平台,逐步形成国际价格话语权和定价权。
力争成为“放管服”改革先行区
新片区要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新动能。手握技术链、产业链,提升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才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成为开放门户枢纽。
两年前的临港,经济规模不大,但人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可期的未来,4478多亿元投资在这两年里涌入,宁德时代、格科微电子、进平新能源、药明康德等高新产业领军企业落地。空港、海港近在咫尺,产业集群规划明晰、承载空间充裕……选择新片区的理由很多,开放创新的制度一定是左右决策天平最重的砝码。
制度创新的同时,临港新片区还通过全面推进集中行使行政事权系统集成改革,力争成为“放管服”改革先行区。就在今年6月29日,临港新片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并设立线下“证照联办”服务专窗,覆盖管委会涉企经营许可事项63项及“一业一证”许可事项31项,重构市场主体行政审批业务流程,打通准入准营“最后一公里”。
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严亦军介绍,改革实施一个多月来,市场监管部门答复相关窗口咨询200余次,有6户企业通过“证照联办”获取了营业执照以及行业许可证件。
此前,在前期推行名称申报告知承诺制的基础上,临港新片区还于去年9月7日起率先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接轨国际商事通行规则,提升商事主体登记便利化水平。目前,共有近1.1万户新设企业通过承诺制获取企业名称,新设企业使用名称申报承诺制申请比例超50%。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揭牌两年,78项任务基本完成,说明临港一直在只争朝夕。而且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新片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拿出当年‘800壮士’开发浦东的状态和精气神,早日把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新高地。”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 祝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