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大规模收尾期,上海旧改加速“啃硬攻坚” | |
2021-09-27 06:30:03 |
虬江路音像城,上海曾经最“闹猛”的旧货市场。旧,还体现在里弄格局与生活中,洗浴难、烧饭难……种种窘迫。上周末,虹口区176街坊旧改签约正式启动。步入耄耋之年的二级旧里,终于在多次与旧改征收“擦肩而过”后,赶上了新生活。
虬江路是一个缩影。截至8月底,上海已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6.5万平方米、居民2.9万户,分别占全年计划任务的80%、86%。下阶段,上海还将启动30余个旧改地块,共计约43万平方米、约2万户。特别是,杨浦、虹口2个区将提早至今年底基本完成旧改。
昨天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本市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放眼全市,旧改已进入大规模收尾阶段,实践中,上海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思路办法,坚持“留改拆”并举,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全力打好旧区改造攻坚战。
啃硬:“政策攻坚”破解“各种难”
旧改征收中,几乎每个地块、每户人家都面临着各种难。有的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一张证上挂靠十多位产权人;有的涉及公租房承租人亡故或私房共有产证等。
一边是居民强烈的旧改意愿,另一边却是复杂的内里矛盾。上海持续用“政策攻坚”确保旧改速度、力度、温度。
位于市中心的黄浦区,高楼大厦、旧里陋居毗邻,二元结构突出。今年上半年,该区旧改征收总量突破1.2万户,下半年还将完成1万余户成片二级旧里征收。实践中,该区依托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平台,坚持征收、规划、建设相衔接,由此走出了政企合作实施新路。如今该模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市层面。
不少区处于零星地块收尾阶段。在静安区,司法执行新机制正发挥着“加速器”作用。在洪南山宅地块全市第一户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静安区在更大范围内试点探索,持续缩短收尾周期,加快地块拆平交地。截至目前,该区已完成7个地块收尾。
创新:数智手段推动渐进式微改造
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认为,成片旧改地块征收进入尾声。下一阶段,零星旧改地块的攻坚将成为重点难点。面对这些“边角料” “剩骨头”,在有限的地块中,进行整体活化利用、创新开发,并非易事。
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二者之间如何平衡?实践中,更多数智手段、方案被定向应用于建筑保护管理之中。从特色构件到空间位置关系,所有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关的基础数据被一一记录,据此建立房屋基因图谱。同时,结合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上海还继续推进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建设。该系统目前已在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等区实施。
部分区域也在探索“分类保护”。以黄浦区为例,老城厢地区正探索精准识别“城市年轮”,并重点保护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建筑。
惠民:让居民更体面地住在有故事的老房
改善居住,远不止旧改征收一条路。
有委员在审议中提及,部分区目前仍存在一种特殊房屋形态——小梁薄板。这类房屋截面小、楼盖板薄、重量轻,然而耐久性较差。报告指出,聚焦不成套职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屋,将按照“能改愿改则应改尽改”原则,在“十四五”时期指导各区评估实施路径。
让有故事的老房子和里面的居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下去,上海近年来始终将民生改善与旧区改造同步推进。从老旧房屋综合修缮、加装电梯到美丽家园建设,不断借由新手势、新方案,持续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新增量”。
报告显示,今年1-8月,全市已实施各类旧住房更新改造项目780万平方米。“马桶消除战”也稳步推进。黄浦区已建立了全区3364只无卫生设施库。同时,上海正推动加梯从“个案”迈向“量产”。今年1至8月,全市共完成签约4001台,投入运行608台,正在施工1256台。
作者:王嘉旖 王宛艺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