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示范区两周年,制度红利不断化为发展动能 | |
2021-10-22 06:30:25 作者:张懿 沈竹士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两年来,各方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升重大项目显示度,增强民生服务感受度,取得了积极成效。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示范区执委会介绍了相关情况。据了解,目前,示范区已凝聚起一大批优秀的市场主体和优质要素资源参与建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两年间,示范区共推进制度创新成果73项、重大项目65个。
制度创新全面发力
今年是示范区制度攻坚的全面发力年。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在第一年推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示范区又有41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出台。
形成新成果最多、最密集的是要素流动领域。着眼于畅通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过去一年,示范区形成了13项新成果。其中,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率先开展,首批纳入服务机构615家、服务资源2.5万项。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今年出台了首个跨省域人才“十四五”规划,通过职称联合评审、专业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创新,着力为人才流动扫清障碍。
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今年各形成了5项制度创新成果。针对跨界地区规划标准不统一、空间不协调的问题,示范区出台了《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针对跨省域环评办法各异的问题,示范区启动了环评制度集成改革;针对两区一县服务事项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示范区推出了第二批13项标准统一、互通共享的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此外,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示范区今年也形成多个制度创新成果。
总体上,随着制度红利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企业和群众切身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便利。比如,随着“医保卡一卡通”升级到2.0版,住院结算被纳入其中,示范区所有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均可免备案直接持卡结算,迄今已有1.6万人次受益。再如,示范区目前已开通了6条跨省公交线,累计发送公交接近10万班次、乘客近150万人次。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一直是示范区最受关注的话题。目前,水乡客厅等“一厅三片”集中示范重大项目已全面启动,另外65个重点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作为示范区制度创新最生动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重点项目的发力推进,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注入新内涵。
所谓“一厅三片”,指的是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的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作为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水乡客厅在今年形成了统一的建设蓝图、统一的开放主体,以及统一的管理平台;一周前,蓝环示范段理水筑绿项目等8个项目正式开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以创新社区为目标,重点建设华为研发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着力探索“城站一体”模式,重点建设苏州南站高铁枢纽;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瞄准特色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创智水乡。这“三片”的建设目前也在积极推进。
今年,示范区制定实施了统一的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2021年重点推进的有65个项目,涉及生态环保、互联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4个领域。
生态环保方面,太浦河“共保联治”示范段已完成22公里生态绿廊建设,旨在修复跨域水体生态、推动岸线贯通的元荡岸线(二期)工程则全面提速。为了让跨域出行更便捷,沪苏湖铁路示范区段、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段等正加速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工程的前期工作正抓紧开展。产业创新方面,华为、英诺赛科、中车星舰、云顶新耀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示范区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此外,以世外教育吴江实验附小启动招生、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托管嘉善妇幼保健院并推进医联体建设等为标志,今年,上海的一批优质公共资源正在加快服务和辐射示范区全域。
跨域治理不断完善
示范区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区划,因此,为实现有效的跨域治理,示范区着力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构建“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的架构。过去一年,这一跨域治理模式创新也取得新进展,并越来越趋于完善。
据介绍,今年,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的作用,64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各尽其责。示范区执委会与两区一县、三级八方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特别是两区一县,在今年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同时,执委会在今年也重点加强了自身建设,先后成立了党组、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作为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市场力量,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在今年实现了新一轮扩容,成员单位从此前的25家增加到41家。过去一年间,这些联盟成员深度参与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为示范区注入了强大的要素资源和发展动能。
作者:张懿 沈竹士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