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上下楼梯步步险象环生、告别炉灶一起全屋油烟环伺——截至目前,杨浦区这四个街道告别成片二级旧里
2021-11-30 19:59:55 作者:刘力源

31c5409bd109ab59ad61ea7723cb05d.jpg

11月30日,杨浦区定海路街道154街坊,大桥街道103、104街坊旧改征收基地启动“二次征询”正式签约,首日签约率分别达到99.07%、98.26%。今年以来,杨浦已启动14个旧改基地签约,年底前,还有2个旧改基地即将启动。至此,平凉、江浦、延吉、大桥4个街道已率先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改造,旧改大决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距离杨浦区年初确定的1.5万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目标,尚有1000余户留待下月收尾。

此次启动的2个旧改基地,分别通过与市地产集团合作、区单独储备的不同模式实施旧改。定海154街坊旧改征收项目东至军工路,南至平凉第四小学,西至白洋淀足球场,北至周家嘴路,涉及居民和非居住单位1182产、1260户,地块内房屋结构简陋,煤卫设施简陋,居住环境逼仄拥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桥103、104街坊旧改征收项目东至宁国路、南至平凉路、西至眉州路、北至河间路,涉及居民和非居住单位288产、416户,其中私房185产,是一个共有产比例高、家庭内部矛盾复杂的基地,生活在此的居民主要是杨浦滨江产业带的退休产业工人。

今年3月至4月期间,两个地块分别开展了旧城区改建意愿征询工作;10月9日,2个基地公布了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并征求意见,基地内居民“两清”资料及身份信息整理、内查外调等工作同步开展。

154街坊是杨浦继160街坊旧改项目后第2个与市地产集团合作实施旧改的征收基地。为突破资金瓶颈,区旧改办进一步探索完善“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征收模式,由区更新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编制改造实施方案(包括房屋征收、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建设开发等),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组织招商和开发建设等。基地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党组织优势作用,聚焦居民真实诉求,围绕重点、难点家庭,“一户一策”做好政策解释,帮助居民们算好自家账。征收事务所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等多支工作小分队,通过“党员作表率、青年冲一线”,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实现旧改“微心愿”,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103、104街坊是大桥街道最后一块成片二级旧里,区旧改办和征收事务所以申请居住困难户、共有产确权、面积认定问题等为切入点,对居民展开逐家逐户、全面细致的过堂摸底、分析研究,找准家庭矛盾的焦点所在,“对症”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推进103、104街坊旧改过程中,工作人员遇到了许多难点,如共有产家庭内部矛盾;部分居民怀有对以前“拆迁”的“老想法”,对基地政策不理解;40多家居民灶间临时翻建执照,仅有6产办理过相关批文。征收工作人员坚持把政策说在前面,把矛盾化解在前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政策宣传,逐步深化居民对政策的理解,最终达成签约,做到“拆房不拆亲情”。

c9f42f369de735d4ad73c363c6e4092.jpg

两个基地首日签约率都达到了98%以上,高比例达到协议生效条件。小数点后每一个数字的微小变动,都代表着一户家庭的生活即将迎来全新的改变。这中间包括杨浦大桥下,从孩提时期就盼动迁一直盼到孩子跟自己当年差不多大的小蒋,也包括参与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顾老伯贺阿姨夫妇和回沪知青林老伯夫妇……

年逾七旬的他们,将告别险象环生的楼梯

林海、王爱武老两口70多岁了,今年距离他们住进大桥街道刚好20年。

当年作为下乡知青,从安徽泗县回沪后,老两口就住进林海母亲15.7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隔出上下两层,老两口住楼上,“老奶奶”住楼下,上下楼就靠着一段逼仄台阶。“当年,帮女儿带外孙女,房子里实在住不下,外孙女就在楼上跟我们住,女儿就在这里打地铺”,王阿姨指着餐桌旁狭小的空间说。

对于王阿姨来说,尽管房子住了20年,但是因为年岁渐长,爬楼梯变成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我从上面摔下来好几次了。有一次想把被子抱出去晒,一脚没踩稳,直接冲到了门框上”,这样惊险的经历同样也发生在林老伯的身上。让老两口担惊受怕的正是那段漆红的9级楼梯,一人宽,没有扶手;踏上去只能放半个脚掌,身形矫健的年轻人上下也要处处小心。

楼梯上去便是老两口的卧房,早已经被家具、杂物铺排得满满当当,甚至连阁楼的天花板都被安排了置物的功能——衣架、装着各类杂物的塑料袋一个挨一个吊在房顶。“天气差的时候还要糟糕。你看看,这房子老了,都是裂缝,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修一次1000多,去年修了好几次”,说到这些,王阿姨也是万分无奈,所以,基地开展第一轮征询的第一天,老两口就去签了字。

b8149867b15c7236a8359b7eb06997e.jpg

老两口身体都不好,一位是癌症病人,一位前几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本来按照政策,老两口只能拿到100万元左右货币分房,算上家里的所有积蓄,买房子还是十分吃紧,“还好政府照顾我们,把我们作为重点安置对象,帮助我们托底。如今我们货币分房可以拿到150万元左右,前段时间在高桥看上了一套一室户的二手房,贴一点钱就差不多了”。想到以后全新的生活,王阿姨满脸欣慰,“只是有点舍不得这里的街坊邻居,特别是常来关心我们的居委干部”。

8c2d459d9919c28d501f106105dad38.jpg

曾经参与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他们,将告别炉灶一起,油烟满家

进入一个三四人宽的逼仄小径,敲开水泥墙上一道红木门,里面不到40平方米的空间里住着顾正康、贺秀芬夫妇。

“这一带原来叫顾家湾,堂兄弟表姐妹都住在附近,邻里邻居是一家人。”今年79岁的顾正康15年前与妻子贺秀芬从江西搬回老宅,“那时进了老宅,人都站不直。这可是鸦片战争时期建的房子呀,我们祖辈四代人都住在这里”。原来,两位老人年轻时都是支内青年:贺阿姨16岁读高中时就响应国家号召带着160人的队伍去新疆支援;顾老伯则在15岁那年,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到沪招工时,去了江西,从学徒开始学着造飞机。

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又名国营洪都机械厂,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工厂非同寻常,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厂,“一个车间五六百人,全厂有10万多人,面积有澳门那么大”。就是这个工厂,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丰收2”仿苏运输机,也就是后来的“运5”。眼前的老两口曾经就参与了这架飞机的制造,“那时可没有流水线,一钉一铆都是手工做出来的”,顾老伯回忆说,当年参与制造的飞机不少,唯有一次机会坐上了自己亲手造的飞机,“那架飞机是送给尼泊尔国王的,赠送之前,需要押重试飞,我就坐了一次,也只有那一次”。

从江西回到上海前,老两口将单位分配的住房交还了回去,此后就长居在这个小屋里,10年前,为了日子稍微好过一些,老两口将房子推倒重建,“重建的时候,我们就按照原有的面积来,可能再‘放’出去一点房子面积能更大一些,但是就违章了,过往的路也不好走了”,虽然日子不宽裕,但是老两口还是坚守原则,只是房子太小,日常生活难免各种不便——贺阿姨爱干净,每天光是起炉开灶就要花费她许多力气:怕灶火燎了木窗棂,就做了一块活动铝板隔绝,烧完饭再拆下去,开窗通风;一间直通到底的屋子,每次做饭,先要拉上塑料布,地面上摊几张接“油腻”的广告纸,打开抽风扇,才算前期工作到位,今年已75岁的贺阿姨曾经对此特别无奈:“每到这时就盼着早点旧改”。

如今,老两口终于实现心愿,早早把家当收拾妥贴。东西不多,但有几样绝不能遗漏:一个有年头的小菜橱,“是我妈妈用了一辈子的”,贺阿姨说;还有两张“串板台”,这是过去上海人家常见的饭桌,一张来自顾家,一张来自贺阿姨的娘家,“倒不是东西多珍贵,只是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我们几辈人都在这台子上吃过饭”。

不久后,这些老物件也将穿过几代人的记忆,告别窄巷,出现在老两口全新的生活里。

7ec57387b212c542268a120b86e6f1f.jpg





  作者:刘力源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