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最上海”经典建筑,你能想到哪些地方?
2022-06-11 09:55:56 作者:史博臻

3317139_w750.jpg

今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

上海,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拥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处风貌保护街坊、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基于此,上海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制定了各级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城市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

据了解,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著的《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将于近期出版,以独特视角出发,折射上海城市的人文精神特质。

落实:“严格保护”+“整体保护”+“以用促保”

近年来,上海扎实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严格保护”的底线管控、“整体保护”的综合治理、“以用促保”的创新发展理念,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开展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实践行动。

品味“最上海”经典建筑,你能想到哪些地方?

今潮8弄

今朝.png

承载记忆、激发活力,成为近悦远来的心向之所。

位于虹口区的今潮8弄是风貌保护街坊,整体保护了地区各类历史要素和空间肌理,让我们可以穿梭于“时光蒙太奇”的弄堂中,用指尖触摸镌刻着时光故事的石库门头、旧瓦,聆听沪上名园“扆虹园”讲述名人典故,倾听“颍川寄庐”低吟客商乡愁。“今潮8弄”引入展现海派特色的人文体验、戏剧演出、时尚服饰、人气餐饮等创新业态,以文化赋能新商业的模式,打造活力新地标。

曹杨一村

曹杨1.png

曹杨2.png

融合生活、营造美好,成为宜居颐养的乐活居所。

曹杨一村是风貌保护街坊,也是优秀历史建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采用扇形行列式的空间布局,贯彻了“邻里单元”的规划理念。70年后的今天,它的更新不仅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设计 “初心”,更是统筹风貌保护、居住条件改善、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品质等多方需求。更新通过“贴扩建”的手法,为居民增加了期盼已久的独立厨卫,同时也增加了紧跟时代需求的充电桩、智能管理设施。通过微更新的“织补”,提升了公共空间品质,给每一簇绿化设计了特定的主题式样,花草搭配充满了野趣和自然之美,红色屋顶、红五星式门头、山墙的回纹镂空唤起人们对“劳模村”的回忆。

武康路

武康.png

品味经典、惬意生活,成为驻足凝望、聆听故事的漫步之所。

梧桐掩映下的武康路是一条风貌保护道路,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蕴藏着名人轶事,骑着自行车,我们略过普希金的衣角,穿过武康庭、创邑空间这些 “活力内芯”,来到天平路和淮海中路的锐角交叉口。更新后的人行道为我们更好地品味武康大楼这一城市经典提供了一片安全、开阔的场地。历经四个月的“内外兼修”,武康大楼再现昔日风采,除去了周边密布的“蜘蛛网”(架空电线),在低层骑楼引入了风格精致的创意业态,实现了“天上无线,地上有景,城市有爱”,让市民沉浸式体验这片浪漫街区。

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2.png

华政1.png

开放共享,展现魅力,成为水绿轴线的活力之所。

“百年校园,苏河名园”,位于愚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华东政法大学拥有苏州河畔现存最大的历史建筑群,27栋历经百年沧桑、风格各异的“国家级文保”在缓坡草坪、精致花境的点缀映衬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漫步在约1公里全线开放的滨河岸线,人们不仅可以移步异景于“院中园”,领略“一带十景”的风采,也可以从“桃李园”漫步到“U形弯”,在“獬豸园”一窥“景中景”,在“法剧场”共赏海棠盛开。

上海展览中心

展览中心.png

激发活力、融入城市,成为地区发展的驱动之所。

位于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上海展览中心在经历这次全面修缮后,以“市区大花园”的姿态盛装再现。在完成标志性的百米钢塔和红色五角星修缮后,展览中心拆除一直紧闭的围栏,对“三花园”“三广场”“一环廊”进行升级改造,在东、西两个花园内引入休闲业态,增设市民服务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更舒适的休憩环境,并增加咨询、导览、零售、展示等服务。这组宏伟巍峨的建筑群将在花园的映衬下更加流光溢彩,助力南京西路的整体升级发展。

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充分发挥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全过程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保护新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推动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绽放光彩,奋力打造历史风貌保护的“上海样本”,建设有历史、有文化、有温度、富于魅力的人民城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来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

微信图片_20220611031959.jpg

《海上华章》是对在上海开业的近代中国建筑师的一次总体梳理,是这一群体的全面展示。

上海作为最早步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城市之一,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打破了外国建筑师在上海建筑行业里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推动近代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代中国建筑师大多留学西方,一部分人在学成归国后选择扎根上海,在尊重和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将西方设计思想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相融合,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来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精心设计出一幢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建筑。

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展览,如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作品展示,此外关于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相关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

在上述背景下,《海上华章》应运而生。该书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尤其是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宝贵资料,很多历史图纸第一次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行走地图等方式,将近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结合风貌区制作分布图,并设计了推荐线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行走考察。

音乐厅.png

如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是近代中国建筑师范文照设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代表作之一,也是近代上海戏院建筑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预示着中国建筑师自此登上上海剧院类建筑设计的舞台。近年又进行了再次保护修缮,修缮后的上海音乐厅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城市文化印记,重现昔日风采,将建筑这一“凝固的音乐”与音乐演出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上海文化建筑的地标。同时为上海提供了一个符合现代文化发展潮流的艺术殿堂和市民客厅。

图书馆.png

杨浦区图书馆(原名旧上海市图书馆),是“大上海计划”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修缮后的杨浦区图书馆延续原有功能,根据董大酉的设计原稿还原建筑“两翼”,重现当初“井”字形布局设计,扩建部分风格与原有部分保持和谐一致。再现设计初心。

凯泰建筑公司设计的淮海大楼(原名恩派亚大楼)地处淮海中路常熟路口,空间位置重要,近年通过对建筑本体进行保护修缮,以及对沿街店招店牌和周边道路景观实施综合整治,在大楼重塑风貌的同时提升了区域整体景观环境,不但使建筑可阅读,也使街区更宜漫步。



  作者:史博臻

       资料: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