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游“抢”人才,到下游“求”名方,这家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积极探索中医药“现代化”
2022-09-01 15:05:46 作者:范黎平 薄小波

8EC852F8-8E6B-4CC7-BE93-EC81B22B58D4.jpeg

8月底,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的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有限公司好消息不断:先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企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成果转化的1.1类新药——“加味没竭片”在二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理想数据。第三件喜事是企业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这意味着上海蔡同德堂制药正式驶上了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同时企业研发管线产品进入了一个实质化的进程。

“传统制药靠老师傅,我们靠生产线实时数据”

作为创立于1882年的百年民族品牌,蔡同德堂制药在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启中医药的现代工业化之路。2017年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有限公司搬迁至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2019年新厂完成GMP恢复生产转移注册并启动胶囊剂生产线,后续连续恢复了片剂、颗粒剂的恢复生产现场注册核查。2022年1月完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并于6月接受评审。

E8689F6D-A089-40B0-BC1D-E6C0D4CF7665.jpeg

目前该厂拥有提取、制剂两大车间,主要生产中成药片剂、颗粒剂、糖浆剂和胶囊剂4个剂型产品,包括丹参片、肾石通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常用药。3万多平方米的厂区内各车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全自动化控制的大型制药设备,而包括行政管理岗位在内的工作人员仅需60名。

“传统中医药制作,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而我们依靠的是基于研发数据基础上的参数设置及现代化生产先上的实时数据。”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有限公司厂长刘余敏介绍说。通过生产工艺的信息化、智能化,上海蔡同德堂提取生产线仅需要6名工人,人力成本是常规中药提取生产制药厂的1/3,但产品质量却更为稳定。

5年时间只是一家中成药新厂的成长期。目前的日常生产只动用了该厂40%的产能,剩下60%的可用产能,为新药研发及产品管线布局留出了巨大空间。为了填饱生产线的“产能胃口”,上海蔡同德堂制药早在2019年就开始探索串联起区域内的中医药资源,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并和医院、研究所开展优势品种筛选进行商业化转换。

上下游齐出动,为了经典名方再度出世

“枫泾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2020年就建立了合作,共同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枫泾小学。打造产业链条时,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就成为了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枫泾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顾学芳介绍说。

其实早在2019年,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就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签署了国际教育临床基地合作协议,推进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2021年,上海蔡同德堂制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签约,将国药大师朱南孙教授花费几十年心血研发的院内制剂“加味没竭片”进行商业化转化。前不久,该项目已经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为顺利启动三期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748CD39-8921-4583-ACA7-42EC5404B5E3.jpeg

经过前几年的探索,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在2022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定了一个更大的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包括新药转化、人才培养、中医药技术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致力于搭建平台、实现共建。走出这一步妙棋,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厂把产业上游的人才和产业下游的临床实用方和院校开发的新产品“尽收囊中”。

据介绍,在历年的应届招聘会上,上海蔡同德堂制药被不少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青睐,但中医药研发对于专业有着细分要求,“被动选择”成功率往往不理想。于是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开始主动布局,在框架协议中加入了一个人才定向培养计划。计划执行后,企业可以提前“锁定”需要的人才,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研发发展方向制定人才的专业要求。而被选中的人才则可以从毕业前两年就开始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从学校课堂无缝衔接到企业实验室,快速实现学以致用。

“产学研用不仅高度依存,在承担起传统中医药传承的使命时,我们也是肩并肩共扛大旗。”罗珉表示。

今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推进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工作,并制定了包含25首方剂的关键信息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海蔡同德堂制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合作,开展麦门冬汤、温胆汤方剂等治疗心血管、消化道等常见疾病的药学研究阶段工作,将传统汤剂制作成了颗粒剂。

此外,罗珉表示,上海蔡同德堂制药也正策划一系列公益活动,将开放厂区标本库等作为研学基地,推动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作者:范黎平 薄小波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