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牡丹绮情》的“中阴界叙事视角”
2018-06-04 13:14:07 作者:苏少伟

erer_副本.jpg

▲《林肯在中阴界》(Lincoln in the Bardo)

2017年10月,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凭借小说《林肯在中阴界》(Lincoln in the Bardo)荣获2017年的布克奖。书中的“中阴界叙事视角”折服了一众评委,如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罗拉·扬所评价的:“这本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创新性、它独特的风格,它吊诡地召唤出了另一个世界里已死的灵魂的生命,鲜活而生动。”

似乎这种叙事视角令评委大开眼界。然而事实上,从整体的文学史视野来看,这种叙事视角并非创新,因为之前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 (Lisa See)就有一部这样的作品——《牡丹绮情》(Peony in Love)。

er_副本.jpg

▲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 (Lisa See)

Peony_in_Love_副本.jpg

▲《牡丹绮情》(Peony in Love)

邝丽莎的这部小说中,呈现“中阴界叙事视角”的主人公是钱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然而熟悉《牡丹亭》的人或许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钱宜与谈则、陈同三位女性共同评注了汤显祖的这部名著,史称“吴吴山三妇合评 《牡丹亭》”。这是一个很出名、很有成就的评本。邝丽莎正是以这段历史为写作素材,虚构了钱宜因《牡丹亭》而迷醉、而身死、而有所寄托的事件。

在邝丽莎的笔下,钱宜一直处于死亡之后,又在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中间存在状态——这样的写作手法即以上所说的“中阴界叙事视角”。在华裔美国小说史,甚至美国文学史中,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心”——这实在算得上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形式价值。以这样的叙事视角入小说,可以有几个优点:第一,视角超越线性历史的局限,而可以不断 “组织”出历史的原貌;第二,丰富了语境,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共同存在,彼此影响,围绕《牡丹亭》构造出百转千折的故事;第三,可以让小说人物说出内心所思所想,生动剖析人物心理。

通读整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邝丽莎虽然表面上借用了吴吴山三妇的历史素材,但是她内里表达的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当今女权主义的“历史文本化”。在小说中,邝丽莎经常重复类似 “女性书写”“女性之笔”这样的词汇,并以此思考女性的存在。邝丽莎想要表达的是女性的文学创作权力,以及女性独立精神的觉醒。当然,邝丽莎或许有以今天的理论来阐释历史、过度“代古人言”的倾向,但这部作品总体上是鲜活的、震撼人心的。


作者:苏少伟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