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凄 | |
2019-10-12 10:20:58 |
她写过令人哀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写过相思成疾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写过离愁别恨的“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李清照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读一句诗词,她竟那样委婉,整日哀叹,曾想,她是一位婉约女子吧。后来,才了解她,发现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快人快语、做事认真、满腔豪情的女子。
了解李清照必须知晓她的生活背景,按《李清照传》说的是1084-1151年在世,这点与百度百科的信息不同,我以传记为准。当时是宋朝,苏轼比她大47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当时她也收集苏轼的作品。宋理学的程颐,发展了两宋至明代的儒学,它是结合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是儒、释、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有深远的影响。
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三纲五常就是代表,除此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理学的人去判断对错。当时的女人是没有地位的,不允许过度的表现,邪恶的裹脚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他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是宋神宗年间的进士,从不尚虚名,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对诗词歌赋也有极深的造诣,藏书也是丰厚。他的文章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轼的学生。
北宋后期,政治斗争越发疯狂,苏轼旧党中的已故者一再追贬,而生者不仅一贬再贬,重者罪及子弟亲属。基于与苏轼的关系,李格非一直无法挣脱党争的漩涡。
在李清照出生没多久,生母便过世了。后来王氏成为李清照的继母,王氏知书达理,文学修养很深,待人宽厚,视李清照为己出,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她,担起了照顾李清照的所有责任。
重点说明家庭环境,是因为李清照是幸运的,只有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育孩子的探索、创造能力,而传记上说李清照天资聪颖,刚记事就显示出超高的天赋。客观来说,不是这样的,这应该来自家庭的熏陶,并不是孩子的天资问题。
在李清照14岁时,有一种“上头”的古训,需要女子用簪束发,标志成年。“上头”后的女子,再也不能轻易出游,举止也多受约束。她请求延迟到秋天再行“上头”礼。
她格外珍惜最后的自由时光,出去玩的时候,喝了点酒,不知不觉就到了落日黄昏。过了一段时间,李清照对当时的场景无法忘怀,于是就有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格非得到这首小词,非常兴奋,不仅没有责怪女儿喝酒,反而被她的才华折服,惊叹不已。拿去给当时的名家阅览,他们都认为这词出自苏轼之后,或者是仙人吕洞宾之手。李格非的心情和教育的观念可想而知。
李清照在18岁之前都没怎么受到政治的影响,最大的乐趣是玩耍和看书。自己做了一个秋千,最爱在秋千上越荡越高,也经常沉浸在书海里。一切都在18岁之后开始变化了。那是在去相国寺的玩耍中,一位男子的出现。
赵明诚,相貌出众、风度翩翩、谦逊有礼。在与他父亲交谈的几句话间,就让李清照为之倾慕,仅此一眼,便知同好,仅此一眼,便再也忘不了。赵明诚虽然也倾慕李清照,却没有主动追寻。直到李清照把心思写成词然后差人送到赵明诚的手上,赵明诚才想尽办法与她偶遇。赵、李两家,因党派之争处于对立状态,赵明诚的父亲与李格非,更是不同类型的人。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家人本应活活拆散这对苦命鸳鸯,但是后来恰逢宋徽宗继位,一直在平衡两党之间的关系,使得朋党之间的冲突缓和。加上赵、李当时在党派中也不是重要的人物。两家合婚,顺应时局,便成了此事。
经历了这些情感波折的李清照,似乎有点累了。互相爱慕,却因为政治不可得,最后又因为政治可得,一切在政治的力量面前,都显得无力,李清照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是开始。
新婚燕尔,伉俪情深,如她所愿,婚后幸福美满,志趣相投,一起互相品读诗词文章。还把赵明诚喜爱收集金石碑刻的爱好也学了过来。李清照沉溺于这样的情感中,很快写出了《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译文:
傍晚,来了阵风,下了场雨,洗尽了白天逼人的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弹完笙簧,又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晚妆。
绛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微微一笑,轻启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啊。” 闺房之趣,你侬我侬,这词最终还是流落民间,引来一阵哗然,被直指太露骨,有伤风化。不过这样的恶语左右不了她,抚琴作画,煮酒写诗,快乐是自己的,她自是知道。接下来是人生方向是政治动荡和与赵明诚个人的差异。李清照深知政治动荡,自己无力抗拒,便偏向于隐士的生活,而赵明诚的愿望是仕途平坦,这点背道而驰。
李清照虽然是弱女子,但她胸怀大义,而赵明诚只求自保,李清照非常看不起,但是依旧对赵明诚思念。直到老年,她的美好记忆全来自赵明诚,将他的爱好金石碑刻也深刻专研,出书。
在流亡的时候,李清照愤怒于丈夫的无能,途径乌江县,触景生情,作了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赵明诚临阵脱逃之际,李清照不齿夫君的行为,但依然陪伴着他,李清照也越来越觉得夫君是多么陌生,即使如此,她都放不下。
李清照的这首词改变了赵明诚,他恢复了满腔热血,回去继续仕途。那时候,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然而谁也想不到,这次分离竟然是天人永隔。他一路纵马奔驰,加上暑期炎热,得了疟疾,病倒在建康。李清照乘舟启程,见到后已经回天乏力。李清照一生68年,与赵明诚相伴28年。感情的炽热全来自与他,哭哑了喉咙,流干了泪水。从此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只恨生逢乱世,李清照带着夫妻俩的收藏,投奔他弟弟,以求得安全。乱世中,偷盗不止,这些古物不但有他们共同回忆,有的更是价值连城,偷盗中,已丧失了十之七八。她对待它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头脑一般,她不是不懂,可还是初心不改,依旧守着残缺不全的文物继续漂泊。时光不停,她还活着,就要保护下去。
人生已跌至谷底,或即将告别人世,李清照大病,甚至重度昏迷。张汝舟在李清照昏迷的时候,骗了他弟弟,盗用他人身份骗得他弟弟的认可,因为有两个张汝舟。弟弟赞成了他们的婚姻。她来不及思考,甚至不能自己做主便嫁了。醒来之后张汝舟原形毕露,言行举止轻佻,并非他弟弟说的那样,仅仅过了2个月,就明目张胆夺取她的文物。李清照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得知有两个张汝舟之后,得到赵明诚姑表兄弟的帮助,才能逃离这样的婚姻。当时按照宋理学的要求,告发亲人要受到两三年的服刑惩罚,法律如此,那么舆论更加是。她宁可坐牢,也要离异!
这件事京东了宋高宗,由皇帝亲自下令操办,事情才得以解决。按照法律,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可以与他合法解除婚姻关系,并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但法律同时规定必须要坐牢两年。在亲戚们和皇帝的帮助下,李清照只被关押了9天,张汝舟被流放,事情才得以解决,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宋朝,女子再嫁,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有人问宋代理学家程颐,贫穷的寡妇能不能改嫁?
程颐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司马光在《家范》中也说:“贞女不事二夫。”在普通百姓中,改嫁并不是一件大事,也不会受到太多人批评。只是,李清照是一代词人,名气越大,受到的道德要求也就越高。李清照真的累了,想解释又如何面对这么多人的指责?随它去吧。
李清照无子嗣,但赵、李两家的晚辈,皆是她的“儿辈”,她在《打马图经.序》中讲述了自己妙语连珠给儿辈讲道理:“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她告诫儿辈们,无论做什么事,既要靠聪明才智,又要专心致志。唯有此,才能触类旁通,掌握世间万千技艺,并运用自如,以臻于妙境。
李清照说的就是她自己一生,她怀揣赤子之心、七窍玲珑心,任世间如何对她,她都以真心待之。也努力学习,创作优秀的作品和《金石录.后序》。
宋朝政局动荡,夫君只求自保,让她深感无力,她反而有胸怀大义,令人钦佩。虽然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是可贵的,但是我想说,赵明诚远不及她,无论在学术还是心灵。
最后用一首最能表现她一生的词来结尾。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来源:终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