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 | 看一支撒勒舞,听一曲傈僳葫芦笙,共同走近大山身处的古老民族【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作品展映】
2022-11-07 12:28:17

微信图片_20220701140135.jpg

作品名称:《大山里的傈僳葫芦笙制作王》

获奖情况:三等奖

作品主创:刘紫荆、何懿玮、王琪瑜、傅新雲

所属高校:西南财经大学

微信截图_20221107113157.png

张清明,今年77岁,是傈僳葫芦笙著名工匠,被族人成为傈僳葫芦笙制作王。

微信截图_20221107115246.png

傈僳葫芦笙是傈傈族的传统吹奏乐器,规格各异,最长有一尺五左右,最短的则只有五、六寸。傈僳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多用作撒勒舞伴奏。千百年来,傈僳葫芦笙舞乐和撒勒舞,已成为傈傈族男婚女嫁活动和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微信截图_20221107113014.png

微信截图_20221107115203.png

吹葫芦笙是每个傈僳族男人必备的技能。少年时期,边放羊边吹葫芦笙的日子至今都是张清明的美好回忆。“实在是太喜欢了”,成年后的张清明机缘巧合接触了葫芦笙制作技艺,边学边吹边做,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造就了如今的精湛手艺。

微信截图_20221107113127.png

微信截图_20221107121928.png

葫芦笙取材讲究,制作复杂,不用机器辅助,不用尺量。竹管大小、粗细、打孔、调音,都考验着制作者的功力。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簧片制作。削皮、雕刻后的簧片,进入热油炸制,继而清理缝隙至可以透光,方能安装。上百次的精雕细琢,颠覆了一块竹片平淡无奇,而传奇的背后,是工匠伤痕累累的双手和不改初衷的匠心。

微信截图_20221107121428.png

《大山里的傈僳葫芦笙制作王》是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作品征集三等奖获奖作品。“五代传家,带走了五代人的芳华,一把葫芦笙,唤回了傈僳族人生命的雀跃。当历史的车辙不断前行,失落的文字渐行渐远,在这遥远的山乡,依然有人,沉默地坚守,这个民族的灵魂。”主创同学将镜头对准大凉山深处的古老民族和民族技艺,而这背后,是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不息,薪火传承地当代解读。

微信截图_20221107112855.png

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主办,文汇报社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全国高校和青年学子的积极响应,反响热烈,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773所高校投稿作品3264件,经评选,最终108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并获奖。



微电影:刘紫荆、何懿玮、王琪瑜、傅新雲

文/编辑:郝新莉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