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32米高空俯瞰上海,是一种怎样的美?
2018-05-15 09:00:52 作者:魏根生 王柏玲

undefined

▲2013年4月3日摄于上海中心。

魏根生,曾是上海机械施工集团一名普通的吊车司机,近几年一组从高空俯拍的城市照片却让他意外走红。

undefined

▲2014年9月,摄于上海中心。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全面结构封顶,顺利到达632米最高点,刷新申城天际线新高度。

魏根生吊车开了40年。他记得刚进单位开的还是履带吊车,之后从小吊车开到大吊车,从地面吊车开到塔吊,一直做到2014年退休。

undefined

▲2013年9月12日摄于上海中心,吊车的影子投射在云层上,后景是浦西的高楼大厦。

魏根生最后参与的工程是上海中心建设,从地面到驾驶室需要乘坐三部电梯,再徒手垂直攀爬50米塔梯,全程差不多半个小时。高空作业,一颗钉子坠落都可能伤及性命,更何况吊车起吊的是重达百吨的建筑构件。 “上面的塔吊动几厘米,下面的构件就要动好几米。”即使开了这么多年吊车,魏根生工作时仍是全神贯注,下钩、起钩、回转,技术熟练而精准。

undefined

▲2013年9月20日摄于上海中心。上午7点左右,吊车的影子被投射在云层上,散射出一圈奇妙的光环。

驾驶室只有1.8平方米,通常是十二小时一个班,做了白班,第二天就做夜班。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就是在这狭小的空间度过,除了寂寞,还有危险。最常见的是雷电,有时候一个雷电打来,火光一片,眼前一抹黑;冬天,下面下小雨,上面飘小雪;大风天气,高空的吊车晃得特别厉害,连驾驶室的门都打不开。

undefined

▲2013年8月13日摄于上海中心。晚上7点多的陆家嘴。

别人眼里这份寂寞而危险的工作,对魏根生而言却有另一番乐趣。他算得上是一个资深摄影爱好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拥有了第一台相机——上海DF135单反相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售价360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他还自己动手做了个放大机,到试剂商店配药粉,晚上关了灯,拉上窗帘,开个红灯放印照片。

undefined

▲2013年9月23日摄于上海中心,下午5点多的晚霞。

魏根生常说:“摄影是我的爱好,塔吊是我的工作。”两者原本并无交集,然而就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发生碰撞,激发出美妙的创作灵感。

undefined

▲2013年10月17日摄于上海中心。构图时特意把吊钩放在金茂大厦顶端。

魏根生是从1996年开始驾驶高空塔吊的,先后参与陆家嘴金茂大厦、淮海中路香港新世界大厦、南京东路百联世茂大厦、陆家嘴国金中心等工程建设。2010年,他把吊车开进了上海中心工地。

▲摄于2013年9月17日清晨

随着塔吊的升高,魏师傅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着一次次建筑高度纪录的刷新,也被眼前的高空美景深深震撼——一座座摩天大厦像是排排坐的小朋友,蜿蜒黄浦江犹如一条泛着自然光泽的绸带,配以晨光云雾俯瞰之下,上海这座城市竟如此美丽。

▲摄于2014年8月4日傍晚

魏根生的塔吊摄影,最早始于2008年的国金中心工地,创作高峰则在上海中心。从一组以环球金融中心为背景、以上海中心东塔为前景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上海中心的吊车最早是仰视环球的,而后逐渐可以平视,再往后就一直以俯视的角度看环球这是一个角度变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第一高楼成长的见证,更是对城市变化的见证。”能够用相机记录历史瞬间,魏根生自豪之余,更多感叹自己的幸运。

▲摄于2013年8月1日早晨

确实,正是因为他所处的高度,才能创作出连专业摄影师也拍不到的照片。平常人看城市,多是平视、仰视,塔吊司机则是俯视。从第一缕阳光,到最晚一抹夕阳,很多风景常常只能独享,而作为摄影爱好者,此时的魏根生会端起相机,“感觉不拍下来对不起自己”。

▲摄于2013年7月1日清晨

拍得多了,就想拍得更好。魏师傅说,最好的照片大部分是在塔吊爬升到500米高之后拍到的,因为云层通常悬浮在这个高度;而白软得像棉花糖一样的云层是可遇不可求的,得前夜下过暴雨,第二天放晴还得赶早,七点过后云层就蒸发升腾了。

▲摄于2013年8月1日下午

2013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银奖的《海上奇观:虹》,就是在吊车升到500米以上拍摄的“那天清晨,天气很好气温较低,低温云层悬浮在三四百米,而吊车所处的五百米一片晴朗太阳直照到吊车上,影子投射云层,影子周围生成了一圈七彩光环,煞是奇幻。”即使是见多不怪的老司机,魏根生也被情景震撼了,他赶紧举起相机,“要知道,这需要多少不确知的条件组合到一起,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啊!”

▲摄于2013年8月25日下午

▲摄于2014年8月31日上午8点

▲摄于2013年2月26日早晨

2014年随着上海中心塔吊拆下,魏根生告别了40年的吊车司机生涯。“每做一个工程,过程总是漫长的,等到哪天要完工要拆塔吊,我也会伤感。现在逛街,经过这一幢幢大楼,我会抬头望望,这是我参与建造的工程,心里还是很激动的。”

▲摄于2013年9月17日下午

一个人与一座城,就这样奇妙地交汇、融合……



作者:图/魏根生;文/王柏玲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王柏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摄美部主编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