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中的超时空效应丨上海保利-时光里启幕“光域艺术计划” | |
2018-06-05 22:28:46 作者:袁婧 |
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个展《超图像》日前在保利时光里拉开帷幕。本次胡介鸣的个人项目,以“超图像”(Hyperimage)为主题,包括艺术家近年创作的大型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太极》和早期录像作品回顾,以及艺术家文献研究计划和学术演讲研讨等系列组成部分。展览一方面聚焦艺术家胡介鸣创作历程中非常核心关于记忆与图像的辩证性关联;另外更重要的是,尝试深入探讨艺术家在档案再现、图像生产与装置作品中丰富的形式组织和沉浸体验背后的思想脉络。
▲《太极》是一件集影像和机械传动装置于一体的综合媒材作品。作品的装置部分是一个生物体,这个生物体由220多根按比例放大的人体骨骼组成,在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按缓慢的速度在空间中自由行走,传感器检测空间中的具体位置,控制着作品的行走轨迹。在生物体内骨骼中安置了总计108台投影机,投影机投射出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影像,这些影像经过主观的处理和改变,就像进入我们记忆系统的史料,经过“过滤”从“骨骼”中回放出来,与骨骼的异乎寻常的缓慢运动形成叙事关系,在空间中产生特定的场域。
通过以图集(《残影》2013 ~ 2016)、历史影像(《太极》2014)与对艺术史的图像重构(《美多撒之声》2002)等主题作品,“超图像”(Hyperimage)尝试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技术发展下的加速理念,进而探究历史和文化更新中的个体情感的“旧”与记忆能量的可能性拓展,并提供更具当代意涵的一种图像艺术实践。
在法国思想家德布雷(R.Debray)看来,“图像不仅推行价值观念,也在塑造某些行为方式和建立某种生活方式。换言之,图像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手段。”今天的艺术不仅在于制作与传达艺术的图像和观念,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明确的文化立场与一种思想活动。甚至在某些观点看来,今天的艺术和博物馆已经不再仅是摇摆于在艺术批评和观众审美两极之间的价值重塑,而是广泛呈现为超越时间与文化的呈现和介入社会变迁的一种记忆空间。艺术植根传统,与记忆和图像如何激活当下社会发展之活性因素是同等关键。
正如艺术家胡介鸣的艺术创作中持续表现出的强烈历史意识,以及面向未来的一种创造性的开放理念与多媒介图像的形式融汇一样,保利时光里同样希冀既承载过去记忆又需朝向未来生态,这亦是保利时光里的公共定位与文化对话立场。
关于《光锥诗学:国际公共艺术论坛》
“光锥诗学: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呼应“时光里”的意象和公共空间艺术事件所产生的时空效应。在物理学上,一个事件散开的光在四维时空里形成的三维圆锥称为“光锥”,它在本质上是对光像传递延时的描述。“光锥”,在这里是一个譬喻,指向艺术事件信息在时空中形成的涟漪如何塑造着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感受。
作为研究课题的公共艺术被视为时空中的动态结构和信息空间,可以兼具事件性、表演性、媒体性,与所在空间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发生不限于物理尺度(“放置”/“位于”)的关联,并通过上述的特性,辐射到进入这些动态结构和信息空间的受众。公共艺术不仅基于城市的空间资源,它也关联着公民生活的时间资源。在“时光里”,我们邀请多位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者,包括来自国际范围内的创新性公共空间、城市艺术规划部门、科技性公共艺术节、艺术学院公共艺术项目的负责人和研究者,阐释他们对于公共艺术的“时间调配”及公共性课题的理解与想象。
关于光域艺术计划
光域艺术计划由保利商业上海时光里携手由及(UP GALLERY)策划和发起,致力于探索、研究、展现艺术的新形态,助力公共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城市艺术的蓬勃发展。光域艺术计划将艺术从白盒子里迁徙至无边界的空间,将商场蝶变成博物馆,进一步推动时光里艺术-艺术衍生-消费三个业态圈层的落地。光域艺术计划涵盖五个板块,包括艺术档案系列、展演系列、再设计系列、城市艺术项目系列、公共艺术系列。通过组织和策划多元艺术项目,光域艺术计划为艺术家建立阶段性的文献记录,交替发生艺术展览与表演两种不同展示形态,融合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动态关系,参与城市当下的重要事件和文化项目,举办思想交相辉映的公共艺术论坛。
关于保利时光里
保利时光里,是保利商业旗下定位为艺术主题生活方式的商业地产项目,位于上海西岸文化核心区。保利时光里以独有的人文生活气质雕琢经意之美,以会说话的空间呈现时光印记,注重构建艺术生态、并探索国内商业地产的另一种空间。以“策展”为逻辑,保利时光里树立城市中心光源,以蕴涵文化的互动感悟分享美学生活。自2017年底开业以来,保利时光里致力于在公共空间透入新媒体艺术,以互动公共艺术为载体,在街区式的开放环境中营造“艺术生活化”的氛围。
作者:袁婧 王懿泉
编辑:袁婧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