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小吃“馍馍”神似小笼包,历史上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两国交往源远流长 | |
2019-07-30 10:57:16 作者:宁林 |
▲尼泊尔街边摊上的“馍馍”,与中国馒头有历史渊源。
当记者第一次站在加德满都王宫广场的中央时,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王宫广场中修建着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石质的建筑是典型的印度风格,而木质的建筑据说是中式的,但和现存的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有明显差别,气质显得更为古朴,有一股秦汉的味道。
尼泊尔末代王朝开国君主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曾说过:“尼泊尔是夹在中印两块巨石中的芋头”。虽然尼泊尔在很多地方深受印度的影响,但走在加德满都街头,仍能看到不少中国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神似秦汉风格的建筑与中国有渊源吗?
当今的尼泊尔形成于约18世纪中叶,当时尼西部山区的沙阿王朝占领加德满都河谷地带,并逐步统一全国。在此之前,加德满都河谷地区由当地土生土长的尼瓦尔人控制,出现了繁荣的尼瓦尔文明。尼瓦尔文明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存在明显区别,虽受到印度次大陆语言的影响,但尼瓦尔人使用的尼瓦尔语被语言学家归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且在历史上信奉佛教。
▲具有秦汉风的加德满都王宫广场建筑。
虽然记者不是历史学家或建筑学家,但加德满都的古建筑风格和千里迢迢之外的秦汉建筑风格具有神似之处,其中原因让人着迷。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最早在当地兴建宫殿建筑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李察维王朝时期,这差不多是中国汉朝末期。现在的王宫广场经过了1000多年的反复重建、修缮,最初的建筑已无任何遗迹可寻,但记者仍忍不住大胆设想:是否尼泊尔历朝历代的修缮和重建,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最初的建筑风格?而这种风格,与中国的秦汉建筑会否有渊源?这或许需要专家学者的考证吧。
“馍馍”“炒面”折射尼中交往史
当记者刚到尼泊尔,看到当地最受欢迎的小吃“馍馍”(Momo)时,心想这不就是中国的小笼包和饺子么。但在尼泊尔和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这种食物被统称为“馍馍”。
“馍馍”在尼泊尔有三种形式,一种像小笼包,一种像饺子,这两种均被称为“馍馍”,第三种像烧卖,在当地被称为“开口馍馍”(Open Momo)。烹饪方式上,清蒸、油煎和汤煮均可,馅料主要有素馅和鸡肉馅。不过,和中国包子有所区别的是,“馍馍”用的面都不是发面。
众所周知,“馍馍”是中国西北方言中对馒头的称呼,怎么到尼泊尔就成了包子或饺子呢?其实,宋代以前,无论有馅或没馅均叫馒头,宋代以后才逐渐将有馅的称为包子。据尼泊尔人描述,“馍馍”这种食物是通过中国西藏地区逐渐传播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也就是说,在包子和馒头仍混为一谈的时代,被称为“馍馍”的带馅馒头由中国逐步传到尼泊尔,成为当地民众最喜欢吃的小吃之一。
▲一位尼泊尔小女孩在吃“馍馍”。
除此之外,在尼泊尔还有一些非常流行的食物,其叫法与现代汉语很相似。比如“大包”,在当地发音为“Dai Po”,颇有南粤方言的味道。这种“大包”与中国当代的大包子已几乎无区别,用的是发面,有素馅、鸡肉馅、猪肉馅等,放在笼屉里蒸制。据当地老板介绍,这种食物由两条线传入尼泊尔,一是经缅甸沿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区传入尼泊尔,二是由一两百年前移民印度加尔各答华人传入尼泊尔。
如今,这些具有中国美食基因的食物已完全融入了尼泊尔人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尼泊尔完全不会思考这些美食其实是舶来品。前不久,几位尼泊尔小孩问记者,中国都有哪些好吃的。当说到中国很多美食和尼泊尔其实很类似,比如中国人也爱吃炒面时,当地的孩子们吃惊地问:“中国也有‘Chao Mian’吗?”当记者将“炒”和“面”分别是什么意思解释给他们听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最爱吃的食物之一“Chao Mian”居然是来自中国的美食。
小区有一名会说中文的保安
自201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尼泊尔国际游客的第一大客源地,两国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记者也切身感受到了诸多变化。
近年来,走在加德满都的街头巷尾,经常会有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尝试着用中文“你好”“再见”和记者打招呼。去参加朋友婚礼,七八个当地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羞涩地一个接一个来和记者用在学校学的中文聊上几句。他们的话语非常简单,比如“我是尼泊尔人”“你来自哪里”“你多大了”,如同刚刚改革开放时在街上看到老外,胆子大的中国人也愿意前去用英文说“Hello”“How are you”。当记者送孩子去当地幼儿园时,幼儿园老师也以方便和孩子交流为由,抓紧机会让记者教了中文常用词汇和短语。
现在,尼泊尔人学习中文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各类中文培训机构,二是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工作实践,三是在尼泊尔中小学大量开设的中文课堂,四是赴中国留学。以往在尼泊尔会说中文是一件非常小众的事,现在甚至在记者所住的小区,都有一名会说中文的保安。
▲一位中国老师在交尼泊尔学生中文。视觉中国
数年前记者刚到尼泊尔时,当地的中餐馆主要为中资企业和中国游客提供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中产阶级愿意在中餐馆聚餐,举办生日宴会,就餐时不需要刀叉直接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名在中餐馆当服务员的尼泊尔女孩向记者表示:“在中餐馆工作除了能学中文外,还可以学到中国人的饭店管理和服务意识,特别是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这是除了中餐美味外吸引尼泊尔顾客的重要原因。”
中尼两国密切交往也激发着尼泊尔青年学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情。阿瑞亚曾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硕士毕业后自费到陕西游历,研究他心中的偶像——唐代诗人李白。返回尼泊尔后,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尼文化的文章。阿瑞亚对记者说:“深入到生活后发现,中尼两国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尼泊尔也有类似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比如尼泊尔人也有祭拜灶神的传统,两国人民对待红白喜事的态度等都很相似,太丰富了,非得著书立说才能穷尽。”
作者:文汇报驻加德满都记者 宁林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