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钢共同体”走出来的欧盟,未来路在何方 | |
2019-08-05 11:42:26 作者:王蓓华 |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1950年法国提出设想,并得到德、意、荷、比、卢五国的响应,于1952年正式成立。法国的最初动因,是希望化干戈为玉帛,通过煤钢联营,把德国牢牢拴在同一战车上,彻底杜绝战争。德国对于在战后能够重新被欧洲主流群体接纳也从善如流。
此时欧洲元气大伤,从世界舞台中央退至边缘。欧洲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阻止战争内耗,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对建设一个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互利共荣、军事上相互依凭的欧洲集团的需要,欧洲煤钢共同体迎来了首批6个成员国。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52年到1967年为草创期。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先后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于1967年将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1967年到1993年为成长期。欧共体扩大到12个成员国,设立了理事会、委员会和议会。《申根公约》《欧洲联盟条约》先后诞生,实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建设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标志着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
1993年至2016年为鼎盛期。欧盟六次扩容,涵盖28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虽然其间经历过欧债、难民等一系列危机,但经济发展迅速,向心力趋强。
转折出现在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虽然目前仍有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国家希望加入欧盟,但“围城”效应表明,将欧盟各国凝聚在一起的部分基础已开始松动。
传统上认为,欧盟有三大支柱:分别为三个共同体机构(煤钢、原子能、经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合作。以记者浅见,也可以从价值理念、组织架构和政策机制三个角度来看欧盟的形成和存在基础。
其一,相近的价值观。西欧、北欧国家有着相互交织的语言和历史,中东欧国家向西欧靠近,欧盟成员国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另外,对历史的反省和对未来的预期,使这些国家认识到必须抱团取暖,才能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
其二,运作有力的组织机构。理事会、委员会、议会、法院、对外行动署、统计局、欧洲央行等机构能够基本保障这一国家集团顺利运作。
其三,造福各国的共同政策。欧盟现行的两大类三十多项共同政策,经过时间考验,给各成员国均带来程度不等的发展和便利。
上述第一条是欧盟得以形成和维系的深层思想基础,后两条则是欧盟得以存续和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并需要各成员国向欧盟让渡部分主权。不过,英国“脱欧”表明,一部分欧洲人对欧盟的现行政策和发展前景有疑虑,希望收回主权。因此,欧盟未来路在何方,还要看不同势力博弈的结果。
作者:王蓓华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