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开启“夜游模式”
2018-07-24 18:31:10 作者:付鑫鑫

23日正值大暑节气,夜色静谧。敦煌莫高窟内,灯影幢幢。穿越1600多年的“飞天”以一种傲立于世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褪去白日的喧嚣与嘈杂,满壁风华,无尽诗意。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_meitu_7.jpg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

7月18日至22日,来自世界各地的205位艺术爱好者夜游莫高窟。他们是“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雅典·敦煌·奈良——亚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互动》的学员。

从今年5月,为期40天的“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首期开营,到6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日推出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刷爆微信朋友圈,再到7月12日香港民政事务局资助的“敦煌青年实习计划”启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敦煌故事、传播敦煌文化。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之乐队与反弹琵琶-中唐_meitu_4.jpg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之乐队与反弹琵琶。(中唐)

文汇: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结项,募集资金几何?募资有何用途?

王旭东:目前,“数字供养人”已筹款35万元,所筹款项将用于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今年,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工作已列入我们的年度任务。

第55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面积585.6平方米,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前后,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出资修建。此窟为覆斗顶形窟,中央设马蹄形佛坛,后有背屏与窟顶西坡相连,佛坛上现存倚坐佛像三身、菩萨三身、迦叶和二身力士,均为宋代雕塑。这些塑像丰腴饱满,形象、服饰颇具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是莫高窟保存最好、颇具代表性的一组宋代彩塑精品。窟内经变画数量多达15铺,壁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鲜活的社会生活场景。

推出“数字供养人”项目,重要的不是为了募集资金,而是我们希望通过微信朋友圈这样的新媒体,引起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敦煌文化的关注。你想,获赠一幅莫高窟数字壁画,外加一句话的“智慧锦囊”,只需0.9元捐款,其实所费甚微。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让敦煌文化走进每一个人心里,是我们的愿望。

莫高窟第55窟-中心佛坛殿堂窟-宋_meitu_3.jpg

▲莫高窟第55窟,中心佛坛殿堂窟。(宋代)

文汇:敦煌莫高窟内,200个彩塑洞窟已实现数字化。在您看来,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何在?

王旭东:数字化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洞窟三维重建和壁画彩塑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以及最终的数据存储管理。

到过莫高窟的人都知道,莫高窟壁画十分精细,即使我们用高清的数码相机去拍摄,受取景镜头所限,也只能保证成片中心约1/3位置能纤毫毕现,而周边剩余的2/3位置都是变形的。所以,一面墙通常需要拍摄几千甚至上万张照片,再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人工拼接。拼接后的壁画彩塑与洞窟三维几何模型融合后,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洞窟数字化档案。其间所有过程和最终的数据将分类归档存储。

数字化的壁画不仅可以用于多地、多主题展览,还可以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全球共享。从2016年开始,首期30个洞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已上线,有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页面访问量超360万次。这些数字化的资源还将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动漫、游戏等等,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下半年,融入敦煌文化元素的“王者荣耀”游戏也会全新上市。

壁画数字化工作现场_meitu_2.jpg

▲壁画数字化工作现场。

文汇:您将“数字供养人”项目称为高雅的敦煌文化有底线地与网络文化的联姻,出发点是什么?

王旭东: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关键是受众接受。我们做“数字供养人”项目,就是希望将敦煌文化的价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传播出去,贴近现代生活。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可以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平衡。

“数字供养人”是去年底提出的“数字丝路计划”落地的首个项目。未来,我们还会拓展合作领域,以敦煌莫高窟为样本,延伸到敦煌周边的阳关、玉门关、榆林窟、锁阳城遗址以及敦煌研究院管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临夏炳灵寺石窟,还有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张掖大佛寺等河西走廊上的众多文化遗存,将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遗址串起来,全方位展示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助力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一带一路”上的人文交流。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舍身饲虎-北魏_meitu_5.jpg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舍身饲虎。(北魏)

文汇:作为第四代“掌门人”,您如何看待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方面的经验?

王旭东: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开放,不仅仅是对国内学术机构开放,而且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这也不仅仅是敦煌一地几十年的经验,而且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历来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对外开放,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在技术尤其是智力方面得到诸多支持和帮助,同时为自己培养了一支扎根敦煌的人才队伍。过去十几年,我们联合国内外高校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连续实施了五期壁画保护硕士研究生班学历教育培训,为敦煌研究院和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通过国际合作,我们不仅能够把人才“请进来”,而且还能“走出去”,让研究人员赴海外交流,学知识、长见识。待到学成归来,研究人员就能用全球化的视野去审视敦煌、研究敦煌、保护敦煌。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讲述敦煌故事,传播敦煌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从现实看,敦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很多外国人知道长城、故宫、兵马俑,但知道敦煌者相对较少。如今遇上“一带一路”的契机,敦煌这座艺术宝库和文化高地急需加大传播力度,让这颗具有国际化禀赋的丝绸之路明珠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这些年,美国和我国香港等地纷纷成立了致力于敦煌文化保护传播的基金会,他们不仅募集资金支持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还全力传播敦煌文化。目前,敦煌研究院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青年学者,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敦煌、研究敦煌文化。去年,我们院招聘了日本年轻学者香畅悦子;今年,又聘用了美国敦煌学者史瀚文博士……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外国学者来到敦煌、扎根敦煌,担当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

未来,我们的愿景是敦煌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研究院成为国际上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最具影响力的敦煌文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北魏_meitu_6.jpg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北魏)

文: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均敦煌研究院供图

编辑制作:付鑫鑫

责任编辑:朱辉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