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鼓、蓝印花布、滇金丝猴……艺术家们南下讲了哪些故事 | |
2018-12-17 15:44:53 作者:彭丹 |
“在演出《醉鼓》时,我在鼓上每一次的起跳、落地,下面都有30个演员在分担重量。” 黄豆豆指着大屏幕上播放的《醉鼓》说道:“当我往下落,下面的人就要向上顶,不然鼓就会沉下去。”在江西南昌,他正在向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们介绍自己从事舞蹈表演的经历与体会,荧幕上醉步蹒跚的黄豆豆在鼓面上翻转扑跌——这个23年前的春晚舞蹈作品,如今看来依然让人拍手叫绝。
▲黄豆豆在宣讲现场。(彭丹/摄)
13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专项资助的“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在南昌、福州落下帷幕。作为收官之站的宣讲人,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黄豆豆、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中国摄协理事、“野性中国”首席摄影师奚志农等艺术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了各自的从艺经历和创作感悟——故事中不难窥见他们对艺术发自心底的热爱、苦心孤诣的创作态度以及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在宣讲中,黄豆豆讲述了自己排演《醉鼓》、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演出《中国功夫》以及《保卫黄河》的花絮故事,其背后的生动曲折甚至不亚于舞蹈本身。比如他回忆《醉鼓》的排练,从最开始难以在鼓上站立到在鼓上慢走、跑步再到最后起舞,整个团队艰辛训练了长达月余,由于没有保护措施,扛鼓的演员们硬生生把鼓架在肩膀或腰间,最后这两处都被磨破,却没有一人埋怨诉苦。
“没有抬鼓的人,又怎么会有跳舞的人。”黄豆豆感慨,舞蹈是一门合作的艺术,作为一名职业舞者,首先要学会的不是让自己跳得更高,而是学会尊重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黄豆豆等人出演的《中国功夫》剧照。(黄豆豆供图)
“靛蓝千古事,灿烂今日花,神功何所在,南通找吴家。”——吴元新从16岁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此后的40多年中一直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收藏立档、传承创新。有“布上青花”之称的蓝印花布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江苏,色调雅致、纹样朴素,见于寻常人家的衣衫、被面、包裹等中。吴元新四处走访,从各户人家那里收集了共3800余件蓝印花布,藏于自己建立的博物馆中。在吴元新女儿的印象中,“父亲不是在挨家挨户搜集花布,就是在设计、染布。”
▲吴元新(右)在民户家里收集蓝印花布。(吴元新供图)
为了让蓝印花布传承下去,吴元新费劲说服了女儿做自己的接班人,甚至力劝女婿放弃了高薪的银行工作,跟着自己学染布。听到这,台下观众既忍不住发笑,也心生敬佩。“如果没有年轻人做,路越走越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断掉。”——除了家族传承,吴元新还不遗余力地推动院校传承,在全国范围举办蓝印花布的印染培训,以期“通过融入当代的审美与需求,让蓝印花布真正回到我们的身边。”
▲吴元新于1989年设计的“年年有余”蓝印花布饰品,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希望能通过创新设计,让蓝印花布再度回归现代人的生活。(吴元新供图)
奚志农则分享了自己30多年来的野外拍摄经历。伴随其讲述,荧幕上滑过张张他所拍摄的野外生灵——其中许多都是中国境内的濒危野生物种,如滇金丝猴、藏羚羊、绿孔雀等。而他所拍摄的滇金丝猴照片也是历史上对该生物的首次影像记录,掀起了国际范围内对这一濒危物种的关注与保护。
▲奚志农最早拍摄到了滇金丝猴的影像。(奚志农——野性中国供图)
除了追踪滇金丝猴,奚志农还曾远赴可可西里,拍摄了偷猎者枪下的藏羚羊遗骨残骸,他对藏羚羊的记录和偷猎现象的揭露推动了藏羚羊保护的热潮。
▲农历十六,奚志农拍摄的清晨阳光下的母藏羚羊群。(奚志农——野性中国供图)
▲在野外拍摄的奚志农。他称野生动物摄影师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同时要敬畏自然,不得一味追求照片效果而做出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奚志农——野性中国供图)
“我们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但如果连野生动物都没见过,这样的口号就难以引起共鸣。”在奚志农看来,影像的力量在于“让更多人看到”,以直抵人心的方式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今他跟自己创立的“野性中国”团队正为中国的绿孔雀奔走呼告,这一数量不足500只的濒危物种正因水力发电厂的开发而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危险。
宣讲最后,吴为山讲述了自己创作的众多文化人物、历史题材雕像作品,视频资料中的他在寒冬街头修改着马克思雕像,可见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艺无止境。如果我们今天在作品中多花10分钟、半个小时,多花一天、一个月,也许这个作品在历史上就能多留一百年,甚至一千年。”
▲正在进行雕塑创作的吴为山。(戚洪岩供图)
在现场,吴为山还展示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人物雕像。雕像刻画了一群在灾难中逃生的民众,人们脸上的惊恐与无助、姿势的仓惶与踉跄让人揪心不已。吴为山说,为了做这组雕像,他查看了大量史料,并特意避开了血腥的屠杀场景,以普通人的悲惨再现整个民族的苦难,更彰显和平的弥足珍贵。“有信仰才有筋骨,有信仰才有百折不挠的追索。”吴为山谈道,信仰是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动力,艺术家的信仰是将自己的艺术追求融汇于民族发展、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吴为山创作的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人物雕像。(戚洪岩供图)
此次宣讲也收到了两地文艺工作者的热烈反馈。有观众表示:“艺术家们讲述的事例很鲜活,也提醒着我坚守自身的艺术理想,创造出经得起观众与时代考验的好作品。”据悉,“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作为中国文联加强行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机制,今后每年将常态化组织开展。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各地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相同主题巡讲。
▲宣讲现场,在底下认真聆听的观众。(彭丹/摄)
作者:文汇报驻京见习记者 彭丹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