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 96件文物精品重温“梯航毕达,海宇会同”的元代图景 | |
2019-05-21 21:05:32 作者:李扬 |
▲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江苏镇江市京口闸遗址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香炉、湖北钟祥市明永乐十三年郢靖王墓出土的青花龙纹梅瓶、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水的白地褐彩龙凤纹大罐……2019年5月2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汇聚了国内11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的“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96件精品瓷器汇聚于此次展览,其中不仅有景德镇珠山风景麓遗址、元大都遗址、镇江市京口闸遗址等遗址、墓葬、窖藏的出土佳器,也有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还包含了“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福建平潭大练岛沉船”“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等水下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
展览还配合元代瓷器展示,增加了清光绪本《岛夷志略》、张成款剔红人物圆漆盒、僧帽形带柄铜壶等其他类别文物,力求全面还原出蒙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盛景和物质文化风貌。
▲展览展出的元代精美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元朝疆域辽阔,海上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多元、开放的文化格局。元代瓷器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仅反映了元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文化、艺术创作特点,还显现出这一时期社会变革、民族融合、中外互通的历史盛景。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准确解读,让广大观众重温元代“梯航毕达,海宇会同”的历史繁华图景,对元代瓷器制作技艺特点、传播交流过程、文化融合的内涵有进一步了解,进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白地褐彩龙凤纹大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瓷路撷英——历史的映照与缩影”。元代瓷器作为蒙元时期重要的物质载体,体现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浮梁磁局的设立,开创了官办窑场引领瓷器制作风尚的先例。以景德镇为中心,龙泉窑、磁州窑等全国性和地方窑口的生产十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瓷器海外贸易的扩展。而瓷器作为茶具、酒具、祭礼用器的具体功能,则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惯。
▲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互通”。元代瓷器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述了文明互通和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其精美的纹饰,丰富的主题,多样的形制,内中蕴含着中原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元朝时期中华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证。
▲青花海水龙纹香炉(镇江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炉火纯青——技艺的创新和飞跃”。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飞跃的时期。模制成型工艺的进一步成熟,使大件不规则陈设器的成型变得更易操作。瓷器生产首次在瓷胎中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在中国瓷器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绘艺术,开辟了陶瓷装饰的新篇章。
▲青花云龙纹砚盒(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单元“变古易常——审美观念的表现和转变”。元代瓷器的器型和釉色,一定程度延续了两宋文人崇尚高雅素净之审美,但总体完成了由前朝士人审美主导向世俗化风格的转变,出现了更多大型器物,装饰繁密,纹样突出。而元青花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华丽奔放的审美意趣成为主流。
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南6展厅,展期2个月,票价30元。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李扬
照片: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