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踏遍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画过数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2019-07-08 00:11:06 作者:韩宏

u=1366299480,4135648458&fm=26&gp=0.jpg

刘文西是中国黄土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刘文西的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祖孙四代》《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近百幅。不但受到业界的广泛赞扬,也为广大百姓所喜爱。

2.jpg

10.jpg

《毛主席转战陕北》(组画之一).jpg

在6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刘文西坚持每年到陕北农村写生,以独具风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他创立的“黄土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刘文西以描绘陕北人民而为中国美术界所熟知。

画笔谱写“黄土地上交响乐”

刘文西一生钟情黄土高原,近年来,年过八旬的他90多次带领黄土画派的画家们奔赴黄土高原,足迹遍布那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也与陕北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他一生歌颂和描写农民,是新中国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和标杆。作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践行者,刘文西几十年来扎根黄土地,饱含感情地描绘人民,对推动新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7年10月,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西安美术学院、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在西安开展。刘文西历经13年岁月积淀创作完成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首次亮相,气势磅礴。84岁的刘文西被人搀着来到展厅,他的腰背都严重受伤,上下楼需要搀扶,但精气神十足。

《黄土地的主人》是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时代画卷与精品力作,是刘文西用心血描绘的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昂首奔向全面小康的时代画卷,也是他60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植根黄土地,长期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总结和最新成果。

《黄土地的主人》长102米、高2.1米,分为13个部分,由 《黄土娃娃》 《陕北老农》 《米脂婆姨》 《绥德的汉》 《麦收场上》 《喜收苞谷》 《葵花朵朵》 《高原秋收》 《枣乡金秋》《苹果之乡》 《安塞腰鼓》 《横山老腰鼓》 《红火大年》 组成,卷卷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画面构图宏伟、大气磅礡,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笔墨生动、造型严谨。

置身这组长卷前,你似乎会听见千里黄河汹涌的波涛和震天动地的秧歌腰鼓,仿佛会置身于万顷黄土莽原的丰收和欢欣鼓舞的喜悦幸福。

3.jpg

巨幅长卷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辉煌历程,刻画了陕北人民勤劳坚韧、淳朴热情、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从人物到场景,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貌,描绘了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

在《黄土地的主人》之一的《麦收场上》画面中,刘文西描绘了一幅农民们挥洒汗水躬身劳作的场景,将北方汉子的憨厚、淳朴在挥洒自如的笔墨下跃然纸上。在老农形象的描绘上,他多用焦墨干皴,染以淡墨表现结构,最后赋彩润色,色墨结合恰到好处;画女孩形象则重染色,能够用不露笔痕的饱色表现陕北女孩的清新圆润。

刘文西曾告诉记者:“也许就是一根线之差,人物的表情就画不出来,画面上哪怕就是一点点的差别,人物的个性、心里状态、思想面貌就表现不到位。”

9.jpg

作为黄土画派的代表画家,他以形神兼备作为自己最高的艺术目标。他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结合起来,吸取西画精华,糅入民间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8d8bc3eb13533fac977328c110fea1a43345bb4.jpg

20171012_111633.jpg

几十年来,刘文西的足迹遍布陕北乡镇,画过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作为中国黄土画派的开创者,“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践行者,几十年来,刘文西一直尊重人民,扎根黄土地,饱含深情地描绘人民、对推动新中国的艺术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画陕北人的经典作品。

刘文西说:“画陕北,我一辈子画不完,两辈子画不完,三辈子也画不完!” 在陕北,刘文西记不清睡过多少炕头,结识了多少农民朋友。他最崇拜的是老百姓。借用“山丹丹花开”的意思,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刘丹”,女儿取名“刘山红”。

用手中笔墨为千千万万无名劳动者“竖碑立传”

近年来,80多岁的刘文西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依旧思维敏锐,个性十足。浅灰色的解放帽,一身白色或灰色的衬衫和中山装,几乎成了他标志性的装束。他被许多百姓熟知喜爱,百元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像原稿就出自于他之手。

1997年,经中央美院推荐,刘文西成为第五版人民币毛主席头像作者之一。刘文西并没有见过毛主席,他根据照片,细心体会揣摩,经过精心创作,终于将毛主席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这幅素描作品就成为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原稿。

20171012_103535.jpg

u=1560454206,1072460822&fm=26&gp=0.jpg

u=1968443654,3384270936&fm=15&gp=0.jpg

几十年来,刘文西深入陕北80多次,足迹遍布陕北的26个县,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他将毕生的精力倾情于黄土地,用手中的笔墨为千千万万个无名的劳动者“竖碑立传”。

在刘文西看来,“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厚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作品是画家的生命,精品是生命中的生命。

在刘文西看来,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到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的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画家只有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亲密相处之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

u=3461996112,1011806488&fm=26&gp=0.jpg

u=2106426258,3307758859&fm=26&gp=0.jpg

u=217661813,3012475456&fm=15&gp=0.jpg

u=1389742591,278819250&fm=15&gp=0.jpg

u=1561326798,167842108&fm=26&gp=0.jpg

u=3845538680,1377701754&fm=26&gp=0.jpg

在刘文西心中,画是献给人民的也是献给历史的,作品的优劣只有人民和历史才能给其定位。他说:“作为画家也应该是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人,应该是最有思想的人,应该是最勤劳、最勇敢、最吃苦的人。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上。”他认为,只有充分熟悉,才能“画谁就是谁”。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资料照片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