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护航向“火”而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击记
2020-07-23 15:38:48 作者:李潇帆 韦琳可 宋星光 郑蔚

火热的天气,火热的心情。今天12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里,银屏闪烁,紧张有序。

微信图片_20200723153502.jpg

充分准备,迎接历史性时刻

这个牵引神舟、护送嫦娥的中国航天飞行控制“神经中枢”,将见证中国航天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首次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出征太空。

“30分钟准备!”12时11分,调度声响起,现场科技人员对任务流程、参试系统、试验文书进行最后检查。通过大厅巨幅大屏的两侧显示着发射塔架的实时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地面人员正在有序撤离。

此刻,火星探测任务飞控团队总师崔晓峰坐在指挥席,脸上看不出太多的紧张。尽管此次任务状态新、飞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但前期充分、全面的准备工作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在任务前的最后几分钟,他还笑着与身边的同事相互加油打气。

此前,在任务准备阶段,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完成了内场遥操作联试、无线联试、深空接口联试和测控通信系统联调,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信息收发的正确性。发射前,他们集中开展了关键飞控过程协同演练,检验了系统间的接口和飞行程序的正确性,也验证了测控团队具备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能力。

大厅里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专注地紧盯眼前的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1分钟准备!”12时40分,调度口令再次想起。期待已久的时刻,已经从分钟临近至秒钟。

“10、9、8、7……点火!”12时41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大屏上,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赤焰熊熊燃烧,照映着腾飞的梦想,点燃了所有人的兴奋与雀跃。

微信图片_20200723153513.jpg

接好“第一棒”,精算入轨参数

“发现目标!”“遥测正常、跟踪正常!”来自测控站的报告声接连传来,飞控大厅里的科技人员有的紧盯电脑屏幕,有的关注大屏实时画面,有的根据实时数据紧张测算,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像不同的乐手在共同演奏一曲交响乐章。

在大厅的巨幅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任务数据、主要测控站点信息、实景图像等,根据实时数据模拟的三维动画也在不断地动态更新,为现场决策提供参考。

“助推器分离!”

“抛整流罩!”

“火箭一二级分离!”

“器箭分离!”

按照预定时间,各项动作圆满顺利,调度口令一个个传来,大厅里一次又一次响起掌声。

binary_middle.jpg

这时,领航“天问一号”的接力棒交到了北京中心手中。在飞控大厅旁的第二指挥厅里,北京中心总师、轨道专家谢剑锋正带领团队飞快地计算着探测器的入轨参数。这是接力棒的“第一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棒。探测器是否入轨成功,这一棒跑得是否顺利,都取决于他们的计算结果。

大屏上的测站区域不断闪烁,模拟三维动画和实景相机拍摄画面相互切换,所有科技人员都在等待轨道计算结果。

13时17分,探测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约5分钟后,总调度刘建刚的声音再次传来:“太阳帆板展开,工况正常!”大厅里掌声再次响起。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入轨后,将要经历漫长的地火转移阶段才能到达火星的引力影响球。在这一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要对探测器进行不间断测控,牵引其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在多个关键时间节点进行轨道控制,保证“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能够在正确的时间顺利被火星捕获

今年是火星探测的窗口期,此前曾有多个国家和组织宣布发射火星探测器,但截至目前仅剩美国、阿联酋和我国确认继续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再次印证了探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我国“天问一号”任务首次发射即要实现“绕、着、巡”,更对飞行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此做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有信心有决心从这一刻起,为我们的火星探测器精心护航,向“火”而行、载梦星河!


作者:李潇帆  韦琳可  宋星光  郑蔚

摄影:王永亮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