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湿地保护“中国模式”:在“原生态”湿地中,看美丽中国最动人色彩 | |
2021-04-25 08:06:23 作者:驻浙记者 蒋萍 记者 沈竹士 通讯员 刘海波 |
暖春四月,万物复苏,杭州西溪湿地迎来最美时光:一年一度的“花朝节”如约而至,三五成群的游人穿梭于春色之中,杜鹃、牡丹、百合、琼花、油菜花等等,百花争艳,姹紫嫣红;水光潋滟之上,苍鹭、白鹭、夜鹭、环颈雉、斑嘴鸭、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成群嬉戏;阡陌交错的河道间,一艘艘游船穿梭于古朴清丽的水乡古道,“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江南美景。
湿地被形象地比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给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近年来,从高山到近海、从河川到荒漠,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大动作频频,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中央投资达98.7亿元,实施了约2000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依靠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湿地保护率超过50%。
去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西溪湿地。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一年来,西溪湿地始终坚持保护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进西溪湿地综合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每天早晨,生活在蒋村的蒋晨杰会从家里沿着西溪湿地步行到湿地公园游客中心,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蒋晨杰是西溪湿地一名观光车驾驶员,2020年3月31日,总书记坐着他开的车来到湿地深潭口大樟树下。
蒋晨杰的老家就在老樟树下的深潭口村,从小在这儿长大。他经历过湿地由美变丑、又由丑变得更美的全过程,感触颇深。“小时候,湿地的水还是很清很美,我们就在西溪的河道游泳,抓鱼捕虾。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养猪,养鱼虾,好多村民在河面支个台子养起猪来,粪便直接排进河里,别提有多脏了,每天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难闻的猪粪味。”蒋晨杰说,“几年治理下来,西溪湿地又回到了以前我小时候的样子,桥还是那座桥,路还是那条路,河还是那条河,原先发黑发臭的河道清澈了,刺鼻的气味清新了。”
保护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原貌保护让“西溪且留下”
西溪的保护和发展史亦是中国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扩张,西溪湿地被不断蚕食和填埋,面积从历史上最高时的60平方公里,锐减到11平方公里。同时,百姓的生活污水,两万多头生猪排泄物,还有人工养鱼投放的饲料,使湿地的水质跌至劣五类。
紧邻杭州主城区,要GDP还是要“绿肺”?一时争议不断。
最终,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兴起,杭州下定决心,将商业开发项目一家家劝退。到了2003年9月,杭州开始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2003年工程刚实施阶段,首先是对池塘、河道进行清淤并打通部分池塘,同时在主航道以及与河道连通的水域种植芦苇、茭白等典型湿地植物,科学配比和放养鱼类,以恢复和重建西溪湿地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系统,强化西溪湿地净化能力。”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何蕾介绍,建设国家首个湿地公园,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11.5平方公里的湿地没大量活水是不行的。
但是,直接引入钱塘江江水后,江水浑浊,大量泥沙沉积,水生物无法生存。2016年,西湖区留下街道东穆坞修建沉砂池,让江水经过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园区。深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在线监测结果显示,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水质理化指标已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活水让湿地重焕生机,群鸟欢飞景观再现。如今,行走在湿地纵横的水道间,当年的护堤柳木桩都长成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高大柳树。游客们不知道的是,当年用柳树桩护堤,还是当地村民的提议。“当初设计者本来是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但村民们建议,柳木桩生根后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根还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的生存,更能改善生态。”何蕾说。
类似这样的细节在西溪湿地保护工程中比比皆是。这里的河堤、道路,完全由河泥自然堆成;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种植了大量的芦苇、野茭白、菖蒲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有效抵御着河水对堤岸的冲击;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西溪火杮子成为著名的特色小吃……原生态和原风貌让“西溪且留下”。
共享
留住乡愁留住烟火味
百姓成湿地保护最大受益者
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湿地保护的生力军、还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蒋晨杰时常感叹,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竟然也能成为可以媲美西湖的胜地。原住民不仅可享受湿地优美的环境,还能就近就业,房子也在不断增值,房租收入也成了村民一大收入来源。
当初,保护工程实施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原住村民怎么办?“要让原住民成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杭州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4000多户村民被安置在紧靠湿地的一个新建社区。同时,为了确保原住民的利益,除了提供农转居公寓房、办理社保外,还制定了一个“开发性安置计划”,对被收购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办企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另外,目前湿地旅游发展公司有70%员工为原住民,湿地经营户有70%为原住民,保障原住民充分享受湿地发展成果。
“原有村民虽然离开了湿地,但根还在湿地。”西溪湿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每年端午,是村民最重要的节日,男女老少都会回到湿地赛龙舟、吃百家饭;岁末湿地会举办“干塘节”,村民把鱼塘的水放干捉鱼,再清淤以备来年再养鱼,千百年来西溪湿地祖祖辈辈的生活习俗得以传承下去,留下西溪湿地千年文脉。
为了保护与恢复西溪“民俗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遗存,当初的设计和建设者们收集了农耕、桑蚕、渔耕、浮雕等生产生活用品,以及众多家谱、先人手稿、民间故事……政府坚持“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保留下老建筑、老物件、老习俗,也留下了西溪湿地原有的“烟火味”。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西溪湿地”是湿地管理者永远铭记心中的一句话。要保护湿地首先要有法可依,2011年6月30日,杭州市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湿地保护管理条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完善了涵盖基础、服务、管理等体系的629个标准,形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类旅游景区的行业规范。
2020年6月24日,首个“杭州西湖日”启动仪式上,西湖西溪上演“双西合璧”:“西湖·西溪”将统一标准、统筹管理、集中经营,加快西湖保护管理和西溪市场化运营深度融合。
此次“双西”走在一起,不仅是管理机构的统一,更是文化上的融合。“西湖是杭州的‘眉’与‘目’,西溪是杭州‘城市之肾’,‘双西合璧’使西湖与西溪‘一个机构统筹、一个政策管理、一个标准保护、一个公司运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宜游宜居宜业‘三宜一体’,使西湖西溪成为都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空间、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空间。”杭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权威解读>>>>>>
国家林草局:解码湿地保护“中国模式”
近年来,我国湿地人为占用、破坏现象得到遏制。人们越来越受益于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多功能发挥带来的红利。湿地,已成为神州大地自然和谐的绿色空间。近日,本报就我国湿地保护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
问:我国湿地保护有着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答:制度落地、湿地立法是湿地保护状况深刻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为贯彻落实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家层面上成立了以国家林草局牵头、8个部门组成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以法治湿。今年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而省级湿地立法已达28个。
问:国家林草局如何多策并施,让湿地保护成果多点开花?
答: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建立一批国家湿地公园,指定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十三五”期间,印发了《国家重要湿地认定和名录发布规定》,组织制定《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办法》。发布《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共29处湿地,验收通过国家湿地公园510个。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标准(指标), 23个省(区、市)发布了省级重要湿地811处,国家湿地公园达899个,国际重要湿地达64处。
湿地被列为一级地类。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调查,提出湿地调查技术方案,并提出设立湿地一级地类的湿地区划界定建议方案。与此同时,着力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完成辽宁、吉林等6省区调查。
湿地标准建设取得突破。成功申报退化湿地评估规范、小微湿地保护管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起草《湿地生态监测》等多项标准。出台了《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问:我国湿地保护经验对世界湿地保护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中国湿地保护成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湿地保护经验对世界湿地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在《湿地公约》事务中担任公约常委会区域代表、公约常委会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工作组主席、国际湿地城市独立评审委员会评委、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通过有效履约,贡献中国智慧。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在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获得通过,成为公约决议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并列入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2019-2021年工作优先领域。积极推动公约关于国际湿地城市决议的落实,制定我国国际湿地城市遴选办法和指标体系。在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公布的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名单中,我国6个城市摘得殊荣,成为公约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湿地保护目标、原则、方法和决议的楷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承办对发展中国家湿地保护援外培训,为2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湿地管理者传授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先进技术和成功模式。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外交部“澜沧江-湄公河专项基金”湿地项目,广泛开展双多边湿地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湿地保护体系规划型”项目,2020年“中国水鸟迁徙路线保护网络”项目获得GEF理事会批准,赠款金额1000万美元。
另外,我国还实现国际重要湿地年度监测。每年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工作,并发布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专家访谈>>>>>>
保护城市湿地,以生态之名更要以生态之实
——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兴
文汇报:如何看待湿地与城市的关系?
杨永兴:应当在湿地多重生态功能的视角下认识湿地与城市的关系。淡水湿地具有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其他类型湿地不能替代的。应特别指出的是,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湿地能够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充分发挥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控制洪水、缓解内涝、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有助于抵御减轻自然灾害,建设韧性城市。
文汇报: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如何理解上述四个“不能”?
杨永兴:城市湿地不同于作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湿地。它有其特有的湿地类型,如西溪包括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等。涉及的学科包括湿地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风景园林、水利学以及城市规划等,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主管部门包括林业、水务、城建、旅游、园林绿化、资源等。站在不同的主体立场上,容易出现理念冲突、利益冲突,进而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遵照生态科学规律进行保护、保育与科学开发的现象。
不可否认,现在在一些地方的湿地景观设计中人工痕迹依然明显,有些设计严重地违背了湿地科学客观规律,表面上是保护湿地与恢复退化湿地,实际上是破坏湿地与加剧湿地退化,即所谓以生态之名反生态之实,是搞“伪生态”。在处理某些与湿地景观设计有关的项目中,委托任务方经常提出各种限定条件,很多的限定条件违反了湿地科学、湿地生态学与景观设计学的基本原理与科学规律。有些设计方却常常忽略湿地景观自身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与规律,凭空设计。
文汇报:“伪生态”会导致什么后果?
杨永兴:事实上,把违背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规律的人为观点强加在自然之上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水体与陆地交错带上发育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做法导致不可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破坏。结果很可能破坏了湿地本质属性、生态与环境功能,造成生态上不可估量的灾难。
文汇报:今后城市湿地建设的方向是什么?西溪湿地对未来城市湿地开发有哪些借鉴价值?
杨永兴:坚持回归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的本位,尊重湿地自然规律,这是城市湿地面临的一大课题。未来城市地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一定要在专业的湿地科学家、湿地生态学家参与下,与风景园林学家、城市规划学家联合完成。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湿地以及广义上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将体现出我们如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才谈得上提供特殊风韵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衍生功能。这不仅是对杭州西溪湿地的期望,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明确了方向。
作者: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记者 沈竹士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