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建筑“搬家重生”!第四届中国传统建筑迁移保护技术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 |
2021-06-05 17:15:15 |
2021年6月5日,第四届中国传统建筑迁移保护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以“新时代中国传统建筑迁移保护、加固纠倾及韧性提升”为主题,以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全面展示了最新建筑移位技术的进展,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迁移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探讨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在同期,还召开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此次论坛是由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城乡管理委科技委施工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城乡管理委科技委建筑设计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对于这次盛会,上海市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理念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践行者,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童小华,澳门工程师学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胡祖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市住房城乡管理委科技委施工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卞家骏,上海市住房城乡管理委科技委建筑设计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主任沈立东,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东生,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蓝戊己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历史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新材料、检测鉴定、工程抗震、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筑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测以及设备研发与制造单位等共300余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共襄盛会。
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偏、托换、加固、改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LC液压控制技术和步履式走行器、SPMT自动模块车、沉降自动监测与调控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得到成功的应用。被平移建筑物的高度达到了15层,最大顶升高度达到15米,水平旋转移位最大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最大移位重量达到30000吨,成功实现34层高楼纠偏。目前,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建筑位移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至今已有数百个移位保护工程的应用案例,引起广泛关注的代表性文物建筑移位工程项目包括上海音乐厅平移与顶升、上海玉佛禅寺大雄宝殿整体平移与顶升、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整体顶升与隔震加固、武当山遇真宫主宫门及东西配殿宫门顶升、温州132年教堂整体顶升、北京公安部6号楼——原英国领事馆的平移等。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最直观、内容最丰富的载体,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多年来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保护”,是中华儿女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此次高峰论坛展示的最新建筑迁移保护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推动了高科技在民族建筑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传统建筑结构、营造工艺的协同创新。
据悉,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是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批准设立的二级社团,是在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吸收全国从事建筑迁移保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及专注于民族建筑保护和发展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学术性团体。该专委会的宗旨是:“通过现代技术的交叉融合,致力于中华民族建筑保护和发展,实现民族文化永续传承”。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西林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蓝戊己担任主任委员。
剪辑:王天赐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