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技术寄生?专家:技术是人类一个特异化的器官
2019-05-06 11:14:39 作者:童毅影

2086399735.jpg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作《人与技术:寄生还是共生》演讲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文明神秘消失留下很多传说和疑团,玛雅文明、制造复活节岛上石像的文明等等引人遐想。在一些科幻小说里甚至描绘了未来地球文明毁灭的场景,其中《三体》关于黑暗森林的法则令人胆战心惊。五一小长假前夕,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做客新华·知本读书会,从科技进化的角度类比了生物进化史与人类的技术进步史,与听众一起探讨了人类的生物学本质,为躲避人类文明的毁灭支招。

尽管工作才两年,但以技术史和技术哲学为研究方向的上海学生胡翌霖以写作快手著称。在2004年于北大哲学系读本科期间即开博客,在北师大做博士后期间教授科学史课程在2016年结成果实《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他的硕、博导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系主任吴国盛在序里点评胡翌霖的书带着浓厚的“吴门”跨学科特点——科学、历史、哲学有机结合。善于用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解释深奥道理,这是前辈给后辈的褒奖,而这次主题为《进化中的人与技术:寄生还是共生?》为主题的演讲中,也生动体现了这一85后青年学者的鲜明特点。

initpintu_副本.jpg

胡翌霖著作《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人类生物性在于后天学习

在希腊神话中,爱比米修斯并不怎么有名。他是潘多拉的丈夫、普罗米修斯的兄弟,是造成人类先天羸弱的推手。在神话故事中,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一起创造生物。爱比米修斯负责赐予每种动物以良好的本能,但是轮到人类时,爱比米修斯已经将各种良好的天性分配完了。于是什么天赋都没有获得的人类因而显得羸弱无助。普罗米修斯为了弥补兄弟的过失,为人类从奥林匹斯山上偷偷盗下了圣火,并教人如何使用。

尽管是神话,但从生物学的角度,胡翌霖对此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假说——人类的“早产假说”和“老祖母假说”。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幼崽都表现得更为孱弱无能,并且还要经历漫长青春期。人类还特有“老祖母”现象,妇女在绝经期后仍有很长的寿命。漫长的幼年期加上人类独有的老年期,这段期间都不能繁衍后代。这种“消耗粮食又不能繁衍DNA”的现象使人类在进化史上看来毫无优势。

图片1_副本0.png

《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著

胡翌霖指出“早产假说”以及“老祖母假说”其实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人的本质是技术。老祖母在进化中的优势即在于她可以将自身的阅历、技术传递给下一代。在《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正是通过爱比米修斯的神话向众人解释:“人在发明工具的同时在技术中自我发明”。人类的生物学特色正是“后天学习”的技术。

人被技术寄生?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特异化器官

普罗米修斯盗火为孱弱的人类引入了技术,技术的发明塑造出人这一独特物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被技术寄生的话题逐步频现于世人眼前,带来一定的恐慌。人类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在不断地供养技术。但技术越发展,人对技术的依赖越显著。原本技术是人类身上的寄生虫,依赖人类的强大而逐步发展。未来的某些时候,也许人类就会成为技术的寄生虫。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之后,人类却开始显得越来越无能。技术不断地削弱了人类的能力。有人预言,有一天黑客帝国的时代终会到来,终极电脑要让自由人类成为技术系统的一部分才能存活下去。

胡翌霖认为“人被技术寄生”确实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他认为从生物进化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可能性。例如共生的状态。叶绿素的出现就是古细菌相互吞噬共生的典型案例。人类肠道中的菌群与人类处在互利的共生状态。因此人与技术也可以处在共生关系中。

图片2.png

功能特异化的石器

另一方面,胡翌霖更认为,与其将技术比喻为一个物种,不如将技术比喻为一个器官。器官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它有很多功能结合而形成,器官也会逐渐分化。越是古老的生命体,越是简单,越缺乏特性器官。例如水母,水母的身体细胞没有分化,显得相当原始,所有的细胞即使消化细胞也是排泄细胞,承担生命存活的所有功能。从这点来看,原始的技能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原始社会中的石器承担了绝大多数工具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异性的石器开始出现,专门用来捕鱼的鱼叉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现代技术正是这种特异性发展的一个高歌猛进时期。赛博格的出现似乎正是技术发展的未来。机械化有机体的技术将会成为辅助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异化器官。

“黑暗森林法则”是对进化论的错误解读

随着《流浪地球》的上映,中国进入到科幻元年。刘慈欣的《三体》是另一部被更多人所熟知的科幻作品。在这部科幻小说中描绘了“黑暗森林法则”,“在宇宙中,一旦被发现,就必然遭到打击。”胡翌霖认为黑暗森林法则是基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一大众化的、普遍的进化论的解读上形成的。这一解读是对进化论认识的典型曲解。正因为强调“弱肉强食”,因而才会将猜疑链作为普遍存在的规律。于是人类就不得不进入到黑暗森林法则之中。

图片3.png

基于“弱肉强食”猜疑链形成的黑暗森林法则

胡翌霖强调自然法则,并不是以“自然”这一实体代替了“上帝”来进行选择。自然是作为一种基本选择的原则而存在的,它并不凌驾于环境之上。自然选择强调的是适者生存。适者所要适应的是环境。环境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是相对的、动态的、相互嵌套的。对于兔子而言,兔子的种群、草的环境、狼群、兔子的生活圈、地球的环境都是兔子需要适应的环境。因此,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同的物种确实可以达成合作、信任、奉献的结果。

事实上,合作共存正是自然发展、进化论的结果。两种生态系统的叠加使得生态的复杂性增加,亦或是维护单一生态系统,单纯的扩充生存面积。何者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尚无定论。因此,“黑暗森林法则”绝不是生存的唯一可能。

技术的生态位竞争存在偶然性,劣势要几百年后才显现

逃脱了技术的奴役、逃脱了黑暗森林法则,人类文明也有可能面临毁灭的威胁。玛雅文明、复活岛石像的文明这些神秘消失的文明,现代人类文明也有可能重蹈覆辙。如何规避这一问题,胡翌霖试图开出药方。

胡翌霖不赞同从弱肉强食的角度片面理解进化论。但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山不容二虎”的你死我活问题。这个现象只会出现在同一个生态位的物种身上。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新的技术会淘汰旧的技术。印刷书技术的出现会淘汰手抄书。但是同一个技术的生态位竞争存在着偶然性。

胡翌霖举例,东西方在对玻璃技术的选择和开发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春秋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从西亚传入的玻璃制造工艺。越王勾践剑上就镶嵌有蓝色玻璃。但是出于对玉制品的审美偏好,中国玻璃工艺特色属于铅钡玻璃,着色较深,以仿玉器为主要内容。西方国家,在审美上则推崇水晶制品,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吹制法出现以后,玻璃更是向透明化方向发展。玻璃技术在东西文明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向。在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中,透明玻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

图片4.png

越王勾践剑上的蓝色玻璃

透明玻璃和仿玉玻璃的选择是不同文明进化中的偶然。在罗马时代,人们根本不可能与之透明玻璃的无限潜能,唐宋时代的中国人也想不到瓷器的流行让中国错失了科学革命。占据相似生态位(容器)的玻璃与陶瓷互相排斥,进化的趋势导致其中一种势必被另一种压制。

单一文明就有可能导致毁灭。胡翌霖认为复活节岛上大型石像的建造需要大量的林业资源,来作为搬迁石像的滚木。当时文明的大量砍伐造成了环境的改变,有可能成为文明灭绝的诱因。

图片5.png

复活节岛上导致文明毁灭诱因的石像

某一项技术的选择在当时看来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但是技术选择的后果可能持续几百上千年才有可能显现。当代人无论如何超前的思维都不可能总是做出永远正确的选择。因此,唯一选择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接纳更多的技术。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趋同加剧,呼吁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为时未晚。


作者:童毅影(配图)

编辑:袁圣艳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