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一·二八”与“八一三”为何都直接与上海有关? | 电影讲堂 | |
2020-09-19 10:15:26 作者:熊月之 |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主讲《历史中的大与小——从四行仓库抗战说起》(叶辰亮摄)
【导读】由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和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联合打造“光影·电影讲堂”,推出“红色电影”、“大师”、“青年艺术家”、“海派电影”等系列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嘉宾对话和影片观摩等形式,邀请一流导演、编剧、制作人和学者,解读电影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构建光影之上的对话交流空间。首期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作题为《历史中的大与小——从四行仓库抗战说起》的主旨演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说到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有四个始终铭记在心的特殊日子:“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和“八一三”。从历史上“大”和“小”的角度来看,我们原来将抗日战争史分成全面抗战和局部抗战,发生在1931年和1932年的“九一八”、“一·二八”与发生在1937年的“七七”、“八一三”就分在了两个不同时期。而现在统称“十四年抗战”就将这四个日子归在了一个时期。
“一·二八”与“八一三”与上海有关:一·二八战争的具体位置在杨浦区双阳路
在上述四个日子中,“一·二八”与“八一三”(即1932年1月28日与1937年8月13日)直接与上海有关,也直接与杨浦有关。
这两次战役是在不同的起因、背景和目标的前提下发生的。“一·二八”事件发生在“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策划建立伪满洲国。这一严重侵略行动导致了世界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不平衡,更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为了转移目标,日本侵略者设想挑起事端以转移中国人和全世界的目光。因上海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是西方各国利益所在地,能起到其他城市无法起到的作用,所以,日本侵略者选择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具体挑衅位置就在杨浦区的马玉山路(今双阳路)。马玉山路上的三友实业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所办的一个企业,与日本存在市场竞争关系,为日本人所记恨,日本人发动一·二八战争就从三友实业社开始。
同时,九一八事变后,三友社工人组成抗日救国会,组织了三友抗日义勇军,多达400余人参加,天天在上班前操练。西邻日商东华毛巾厂驻有日本海军陆战队,设有瞭望台,每天都能看到三友社毛巾厂的行动,恨得牙痒痒,视为眼中钉。1932 年 1 月 18 日下午,天崎启升等五人以举行“寒中修行“为幌子, 在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毛巾厂门前敲鼓击钟,还向厂内投掷石块,义勇军成员立即跟踪其后。天崎启升等人见工人们尾随而来,便向马玉山路租界方向逃窜,逃到赵家宅附近时,遭到工人的拦截盘查。此时,由田中隆吉和川岛芳子事先收买和雇佣的那批打手,化装成工人模样混入义勇军之中,对天崎启升等人用石块猛砸猛打。最后造成日僧一死二伤。打手们见日僧或死伤或逃逸,便一哄而散,将责任嫁祸于工厂工人身上。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日僧事件”。发动一·二八战争就以此为借口。
中国民族资本家所办的三友实业社;三友实业社毛巾厂生产的三角牌毛巾(黄浦区档案馆)
1937年淞沪会战,是中国最高决策层主动调整抗日方略的结果。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由东北,而华北,步步南侵。蒋介石等认为,日本下一步侵华战略便是沿着平汉铁路南下,侵占武汉,再沿着粤汉铁路南下广州。这样,日本将依托占据贯通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将中国分隔东西两块,进而凭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将主要依托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南京国民政府消灭,最终灭亡中国。为了粉碎日本的图谋,蒋介石等遂决策在上海与日本会战,将日本兵力调往南方。这样,在上海能胜最好,不能胜,则且战且退,迁都重庆,依托西南大后方,用空间换时间,拖住日本,打持久战。蒋介石、陈诚都明确地说到这点。决战地点选择上海,因为这里是日本必争之地,也是西方各国利益所在。蒋介石寄希望于“九国公约”相关国如英、美、法等干涉或调停。在当时中国,能起这样作用的战略据点,只有上海。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二十多次会战中,发生最早、最为惨烈、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会战。日本所谓速战速决的幻想就此破灭,从此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中国一扫以往“东亚病夫”、“一盘散沙”形象,万众一心、敢打敢拼的抗战精神,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虽然在淞沪会战中失败了,但却达到了调整抗日方略、振奋民心的目的。可以看到,这两次扭转全局的战争都与上海有关,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有关。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
历史中的大与小:人口面积小,在全国经济比重及与世界联系大
上海当时在全国占据极其特殊的位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城市,在战争中要么完全保全,要么完全沦陷,如华沙、武汉、南京等城市。但上海是唯一一个没有完全保全,又没有完全沦陷的城市,可谓一个奇迹。无论是1931年还是1937年,只要在上海打仗,就能够起到扭转战役的作用,这是由上海在当时中国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就历史的大与小而言,上海的面积、人口在全国的比例是小,三四十年代上海面积不到全国的万分之一,人口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但是,就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而言,是大。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是超过35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光全中国最大,也是远东最大城市之一。其时,上海城市人口,几乎等于南京、北平与天津三个城市人口的总和。抗日战争前夕,除东三省外,全国工厂数的30%在上海,工业产值50%以上出自上海。全国许多达官贵人将家安在上海,将钱存在上海,将产业置在上海。上海成为全国财富汇聚之区。
举例来说,从晚清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包括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涉及国家重要经济命脉的设施都在上海。民间资本如从李鸿章、曾国藩,他们的私人投资也都在上海。
如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但他一早就把家迁到了上海,资产也都存在上海。谭延闿的母亲很早就在上海生活,其三女儿谭祥也在上海的中学读书,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后来嫁给了国民党高官陈诚。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的主要财富也都集中在上海。
谭延闿(左)、阎锡山(右)等许多达官贵人和民间资本都将产业置在上海
就上海与世界联系角度,也是大,三十年代中期,外国对华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的81.2%,银行投资的79.2%、工业投资的67.1%、房地产的76.8%,均集中在上海。1936年,上海对各通商口岸贸易总值,占全国75.2%,1940年比重上升到88%。与此相一致,上海也是列强在中国的投资中心。据研究,1930年,英国在上海投资占其在华总投资的76.0%,美国在上海投资占其在华总投资的64.9%,法国在上海投资占其在华总投资的40.9%,日本在上海投资占其在华总投资的66.1%(东北除外)。
因此,上海是当时的中外利益共同体,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包括我们中国的信息情报都汇聚在此,产生了溢出效应。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的情报组织,如左尔格情报局经常在上海探听日本在中国的战略动向,也探听德国人的战略动向。
上海的“孤岛”奇观:苏州河一边炮声震天,一边笙歌达旦
因此,上海表现出相当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中西利益的共同体,当时的上海其实是“三个上海”,即由公共租界的上海、法租界的上海和华界的上海共同组成,他们各自拥有独立的政府、法院、教育、卫生。当战争打响后,每个地方各自为政,只保护自己。上海有着独一无二的“孤岛”奇观,淞沪战争进行时,苏州河两岸已经呈现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诚如著名记者陶菊隐所写:“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正因为有此奇异格局,才会出现外国记者在租界阳台上一边喝咖啡、一边了解战况的戏剧性场景。这在惊天动地的二次大战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例。
上海“一·二八”事变,逃避战火的市民
上海“孤岛”成为日本获取、转运战略物资以及套取外汇的中转市场。日军对租界实行的是“和平封锁”,即只禁止中国船舶的海上交通运输,对第三国船只虽时有阻拦,但并不完全禁止进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进出上海港的轮船吨位中有将近六成属于中日以外的第三国。当然,日本人也知道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挂着外国国旗的中国船只。
其次,各方都在此争夺政治与文化影响力。共产党与国民党以外商名义创办的“洋旗报”,如《每日译报》、《大美日报》等,继续在此宣传抗日文化。左翼文化兴盛一时,带有强烈“鲁迅风”的唐弢、柯灵等人的杂文,以于伶《夜上海》、阿英《碧血花》为代表的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戏剧,梅益等主编的报告文学《上海一日》《鲁迅全集》,斯诺《西行漫记》的出版,都很有影响。以演出反映抗战生活、借古讽今戏剧为主的大大小小业余剧团,有一百多个。著名的越剧也是从这个时候兴旺起来的。
当时的上海租界,繁荣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正如美国学者魏斐德所说,“人们几乎无法预订到一个房间,以至若要看一场周末电影也得预先订票,夜总会则鳞次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被敌方占领的大城市,无论是北平、南京、香港,还是布拉格、华沙、巴黎,都没有与上海类似的情况出现。
于伶《夜上海》、斯诺《西行漫记》的出版都很有影响
上海城市精神的特殊性:悲壮、柔情、崇高等万象杂陈
上海如此弹丸之地,竟然可以联系到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可见上海确实很不一般。上海不是一般的城市。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从杨浦可以看到全上海,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杨浦人都熟悉复兴岛的历史。复兴岛原叫做周家嘴岛,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改名为复兴岛。它原本是个不成规模的小岛,因为“中外共同疏浚黄浦江”才逐渐兴起。1901年《辛丑条约》共有12款,其中第11款与战争本无关系。该条意思是,中国与外国各出一半钱,共同疏浚黄浦江。因为如果黄浦江不畅通,上海良港位置保不住,整个上海城市就会衰落。而上海与中国和外国都有关,所以各国都愿意出钱。最后从荷兰请来了世界上最顶级的工程师,买来最好的挖泥机器,把黄浦江里淤浅的泥沙挖起来,年复一年堆成了复兴岛。无论是从马玉山路、江湾地区原来的市政府,还是复兴岛,我们从杨浦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这是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
上海杨浦复兴岛公园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点与作用,交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上海这座城市,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万象杂陈,令人目不暇接。人间一切正剧、悲剧、喜剧、荒诞剧,在这里都有上演。于是,上海被涂上神奇、怪诞、梦幻乃至幽默的色彩,难怪被日本人称为“魔都”,也难怪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李安的《色戒》,周润发领衔的《上海滩》,都要以上海为背景。
因为,很多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竟有此事!
这便是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地方。
(袁琭璐整编)
相关链接:
作者:熊月之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