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松: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构建均衡秩序首当其冲
2023-05-15 12:59:04 作者:童毅影

IMG_1502_看图王.jpg

五一小长假的“现代化公开课”得到了普遍欢迎,目前视频已上传在B站和公号上,此为讲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其余四篇可见文末链接

5月4日晚,由智库、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策划组织的“现代化公开课”进入到第四讲。这一讲主讲者马雪松的标题与第三讲嘉宾同样,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聚焦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方案。马雪松从分享他自己对于本次系列公开课前三期的体会出发,着重以“历史政治逻辑与均衡秩序构建”为题,阐释了现代性与现代化核心要义的内在联系、理论范式和思考框架;又从现代国家建设角度,阐释了中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作为吉林大学政治学教授的他最后落脚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秩序功能,提出了有益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

IMG_1555.JPG

5月4日晚,马雪松在直播间在对前三讲梳理和评议基础上展开均衡秩序的分享     李念截屏

中国式现代化:西方未曾走过,但以“傲慢与偏见”视之

作为第四讲的演讲嘉宾,马雪松在讲座一开始,总结、归纳了前三讲关于现代化理论的讲述。并基于此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他指出在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构建和政治秩序确立发展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国家建设和西方现代化有本质的不同,无法复制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和经验。

马雪松解释说,正如基佐指出的,由封建制度、教会、自治市镇巩固的欧洲近代文明三个基石,在世界其他地方不是全都存在的,或者说基本上都不存在。西方式的现代化在中国没有它的历史和现实土壤。

另一方面,马雪松也认为韦伯的命题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后发国家无论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即使选择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始终会被看作是政治不成熟的落后民族。在西方的现代化标准下,在“傲慢与偏见”的裁决下,非西方式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傲慢与偏见看图王.jpg

西方现代化为非西方国家设置了更高的门槛,韦伯命题一定程度成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是对立的概念,西方也没有走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马雪松引证第二讲嘉宾汪卫华的论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我们的人口规模巨大化。同时,马雪松补充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我们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够近乎同时地大体上推动市场化建设、民主化建设、法治化建设。马雪松认为,这点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上、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特点。

凝聚民族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从鸦片战争以来要解决的问题

中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同,如果我们走西方式现代化这条路,马雪松说,我们会发现西方式现代化为中国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个门槛是非西方国家无法跨越的。并且西方式现代化的评价主导权并不在我们手里,当西方命名、裁量、评价现代化进程时,有色眼镜下的非西方国家的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都会有很大的不足。

虽然,中西方现代化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也无法复制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和经验。但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可以将500年以来的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建设,包括世界政治体系中的相关经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其核心,在马雪松来看,政治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现代国家能够创造出现代的政治过程,让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能够凝聚成为民族整体的政治意志。这是因为在国家、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具有日益多元分散的离心倾向。也就是说,马雪松认为,现代化的后果在于能不能从社会离心力和政治向心力的角力中觅得中国式现代化所要确立的均衡秩序,地方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凝聚性的机制。

双重历史背景.jpg

当代中国面临着双重历史背景,考验着中国现代化的进展

这个问题,不仅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或者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在国家建设中,能够在现代化的政治维度确立及维护可以容纳全体国民能够参与其中的政治过程和政治机制。

现代化力量,从构建平衡秩序入手

要解决上述问题,从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平衡秩序入手,马雪松首先为听众厘清了现代化国家的概念和内涵。他认为,现代国家的建设是现代主权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国家权力向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向微观领域不断渗透,确立一种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的互动关系。阐释现代国家治理的内涵和本质,既是对于现代化国家治理任务的理解,也是对于现代国家矛盾和现代国家治理难题的回应。

现代性_看图王.jpg

马雪松在讲座中厘清了现代化国家的概念和内涵

正因为国家无法长期作为自身的支持,国家要从经济、从社会、从市场、从民众的支持当中来获取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经济社会转型包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要求社会成员应该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当中来获取实际的利益。同样国家应该确保市场有效运行,社会良性发展,形成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的来源和支撑性的力量。

关于如何发挥国家治理能力,马雪松解释道,国家治理要求国家制度的相应建设。其中就应该伴随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不断地持续重构政府职能,协调纵向与横向关系,让权力、市场、社会形成一种治理关系。同时,国家需要通过公共权力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动规范。反过来,国家也需要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时,不断巩固体制;在面对社会力量发展时候,不断完善自身行为方式,扩大职能的范围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发挥均衡秩序功能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漫长的。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和传统社会文化曾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蕴含了一些阻碍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如何发挥均衡秩序?马雪松列举了三个方面。

均势秩序.jpg

发挥均势秩序的三个着力点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更好地发挥社会动员和政治整合的功能。现代国家主要特点是国家权力和中央意志向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渗透。以制度化途径塑造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把社会系统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从而让社会系统成为国家权威的基础来源和支撑力量。

其次,中国现代化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源汲取和利益分配功能。马雪松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职能和统治方式的调整,还是在近代战争背景下,国家组织结构和动员能力的塑造,也包括传统国家面对经济变革和国际环境变化进行的主动适应性转变,都需要实现这一功能。这一功能可获取充足的资源作为支撑,在社会成员当中进行合理的价值性的分配,能够成为维护国家统治和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保障性因素。

IMG_1556.JPG

与谈人天津师大宋林霖教授   李念截屏

第三,中国现代化应该更好地发挥关系协调和国家巩固的功能。只有通过经济市场化来提供现代国家运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通过政治民主化来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才有助于从根本上来实现国家巩固的质量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上的三组关系既是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和功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自身所蕴含的功能。

文末链接:

包刚升:以“精英-制度”新框架理解各国现代化异同

庞金友:五大冲击,欧美面临现代化瓶颈给中国的启示

李里峰:“只有先后并无低昂”,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汪卫华:回到历史处境,辨析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勃反思


  作者:童毅影

       照片:来自演讲人PPT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