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二十条”到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又走了几步|163-4② | |
2023-10-26 14:14:08 作者:张继红、杜乐、卢勇、高鹏等 |
国家数据局正式于10月25日于北京正式挂牌,消息刷屏
【导读】10月15日,文汇讲堂数字强国系列第四期暨163-4期《数据: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产要素》在上报大厦43楼成功举办。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上海市数商协会秘书长卢勇担任主讲,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张继红、上海市算力网络协会专家沈巍、武汉东湖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乐、北京易华录数据要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林镇阳、Covertlab联合创始人兼CEO高鹏应邀展开圆桌对话,张继红担任圆桌主持。50位听友代表获得NFT数字徽章。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Covertlab、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联合主办。SUMG融媒创新空间运营团队给予技术支持。喜马拉雅·听、文汇报视频号、Covertlab视频号、双百小助手视频号四个平台进行了直播。
经整理,现分主讲、圆桌上、圆桌下、提问四篇刊发。此为圆桌上。
六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充分的圆桌讨论
“数据二十条”突破了哪些难?
张继红(主持人):我刚才坐在台下,微信、短信、电话不断,大家都在请求分享卢总演讲的PPT。数据到底是什么,说是生产要素又非常虚幻,因为肉眼无法看见,数据是供计算机解读的。这让我回想起2021年3月,我正式到上海市人大财经委挂职,成为“上海市数据条例”立法专班的一员。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人大代表、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能不能解决我们数据权益的保障问题?比如,数据资源我收集来了,也加工处理了,但立法上没有规定它是属于我的。这就是数据的复杂性,它的归属问题并不像常规事务这么简单。
张继红
*数据归属问题非常复杂,搁置是一种智慧
我举个例子。我们去某餐馆品尝了一道菜,觉得不错,就拍了照写了评价,包括餐厅的氛围,然后上传到大众点评。这个数据归属是我所有,还是大众点评平台所有?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还是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还是纳入《民法典》框架内,这在学术界引发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司法判例,对审判一线的法官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到底数据权益属于谁?这就是一个难题。
《上海市数据条例》正式出台是在2021年11月25日,同一天,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其中最核心的数据权益的保障性条款,即第12条“本市依法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使用、加工等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定或者约定的财产权益,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取得的合法财产权益”,也部分回应了企业和市民的关切。。卢总刚才讲了国家去年底出台的“数据二十条”就提出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方案。面对权益难题,我们搁置了所有权的争议,聚焦到怎么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经济价值上,这就是“数据二十条”的意义。
“浦东数据流通交易草案”是国家“数据二十条”的上海落地
今年7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办公厅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数据流通交易若干规定(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事实上也是国家“数据二十条”在我们上海的具体落地。因此,第一个环节想请问各位嘉宾,我们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出台,包括“数据二十条”以及“数据资产入表”等,对之前存在的数据交易的确权难、定价难、入场难、互信难、监管难这“五难”问题,有没有相应的突破和解决呢?
*实践中遇到确权难、合规成本高、激励不足
杜乐
杜乐:我想在回答张老师问题前,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年的经历和感受。
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是2015年第一批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在探索过程当中发现数据交易的几个核心难题,第一是数据确权难,我们叫供应。第二是数据交易合规成本高,随着2017年5月《网络安全法》颁布,包括《数据安全法》颁布,不管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还是交易所本身,在参与到数据交易过程中时,数据安全合规的义务门槛越来越高。第三在促进数据入场方面对用户的激励是不足的。因为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传统的互联网数据流通和应用,不需要用户入场这个环节,它可自行完成。我们怎么引导用户进来呢?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动各个地方性的立法,想通过明晰权责引导企业能够入场交易。
因此,我们是很欣喜地等到“数据二十条”的颁布。从某种意义上,从制度层面帮我们厘清了困惑,同时指出了一种解决数据交易确权难、定价难、入场难、互信难、监管难“五难”问题的方向。
“五难”有望缓解
第一是数据确权难。我们先搁置所有权,更多探讨数据的持有权,围绕并强调数据资源的持有、数据加工使用、数据最终产品的经营等,用好三权分置这种形式。
第二是数据定价难。顶层设计上,“数据二十条”提出我们可以按照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数据市场自主定价;此外,目前各地都在关心和探索公共数据如何去开放使用,“数据二十条”也提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发展公共数据,从而引导政府制定定价,有偿使用。最近已经看到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公共数据有偿使用。
*互信难通过数商建设、第三方平台化解,会迎来交易春天
国家层面颁布的“数据二十条”给各地各领域带来了诸多利好和鼓励
第三是交易主体互信难。当我们参与到一些具体市场的时候,数据市场交易核心的难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数据在交易过程中卖方和买方互相之间不信任,比如买方不确定自己买到的数据是否合规;第二对于数据的质量无法判断,不管是大模型的数据训练,还是平常的数据接口,去验证某类数据质量时成本往往非常高。而数据只有在真正应用过程中,才能发现它的质量好坏。因此,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富有公信力的平台,来解决这种数据的互信问题。“数据二十条”构建了数据流通准入规则,注重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进而建立起整个数据交易的互信平台来解决互信难题,实现前面卢总介绍的数商体系的建设,还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功能体系建设。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我觉得2023年已经迎来了数据交易发展的春天。
*东湖公司现身说法,定位清晰以实现高效监管
杜乐对“数据二十条”的解读体会
第四是数据交易入场难。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同样重要,按照现有的数据零级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开发的体系架构,数据交易所或者交易平台在这过程中起到了数据一级市场开发的角色,也就是说交易平台可以在法律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基于知情同意或者法律适用的要求,以数据可以流动使用的模式,通过授权聚合个人和企业零散数据,再将其通过数据开发或者应用来变现,目前也有地方在探索数据信托,就是这类很有益的尝试。个人可以帮我们产生收益或者保护我们的数据权利。这个恰恰需要我们入场来解决。而我们在这几年的探索中,面向场景和市场,解决数据变现,更适合数据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服务。
最后是解决监管的问题。过去我们是以数据超市模式在运营,可以理解成我们既是数据的裁判员,又是数据交易的运动员,从监管的角度,我们推动数据交易场所数商功能的分离,能够更好的厘清数据参与主体的责权利,从数据的权责划分层面解决交易数据监管的难题。过去数据交易中心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定位侧重在公益和公共服务层面,当前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好更多的用数据+技术服务客户的数商,因此下周我们就正式更名,回归到数据服务的商业本质,用我们自身的场景、数据和技术经验更好的服务现有的数据交易所,助力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这几方面,恰恰解决或缓解了前面提到的五个难题。
*突破传统立法,允许在更大范围进行探索
卢勇
张继红:非常感谢!杜总提到两个非常关键的点,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是非常想吸引很多的数商,包括数据交易能够进入到场内市场。
解决我们现在已经成立的数据交易所的运营和监管的问题,必然要说到身份的分离。在这方面,我相信卢总是最有发言权的,您能不能评价一下“数据二十条”?
卢勇:“数据二十条”如刚才所说,实际上为我们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数据的创新打开了一个通道。传统的话,我们看到更多的传统的顶层法,其实还是从底线这个角度规定你不能违背某些法。但“数据二十条”真正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数据的探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划时代的法规。
张继红:不过也可以看得出,“数据二十条”对于我们真正地从顶层设计上解决确权难,包括我们说到定价难、入场难、互信难、监管难的“五难”问题,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突破。
从各地数交所到国家数据局的跃升
张继红: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成立了几十家数据交易所。各个企业、机构,包括地方政府,都希望在数据要素市场上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但每一家都有不同特色。刚刚杜总提到了身份上的分离,这也涉及到武汉东湖数据交易公司的定位问题。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武汉东湖模式:技术驱动下提倡产业数据赋能产业
东湖创下了丰富的场景
杜乐:我们东湖是从2015年起开始探索数据交易。最早是以政务数据运营中心和大数据交易中心的模式来推动政务数据运营,但2015年那时很多地方信息化还没成型,所以还是我们启动得过早。
2018年通过对数据要素市场的研判分析,我们决定去“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向技术转型,面相数据交易的需求谋发展,开始探索融合数据交易的形式来解决数据交易的流通难题。特别是针对数据流通中互信难的问题,交易场所如果定了规则但在交易中实际不担责,没有办法形成互信的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客户或者说数据采购主体还是要去找到数据销售主体,同时引入过多的数据交易参与方,增加数据交易环节、提高了交易成本,最终导致数据交易的低效。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找到我们的95%的客户,其实采购数据不是为了买数据本身,而是需要基于采购数据来解决其自身遇到的问题,即解决数据交易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数据服务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我个人认为,这应当也是数据交易的一部分。
东湖模式
所以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定位以技术赋能数据交易,躬身入局,直接入场参与交易,作为签约主体以数据超市模式面向数据市场参与方,一方面提供一套可信数据准入的标准,二是我们基于对场景的理解与技术能力,解决数据参与方对数据合规、数据质量的不信任等问题,三则基于多源多模态数据的融合认知技术来实现数据的应用。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数据定价的问题,即不同场景不同定价。
同时,我们东湖也一直探索和推动融合数据,就是不同的数据集经我们加工后形成数据产品,能够变成衍生数据,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下进行数据交易服务,目前在产业数据+招商赋能、气象数据+交通、气象数据+农业、遥感数据+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场景。
在全国的数据交易同行里面,东湖一直以产业数据为主导方向。我们坚信,数据要赋能到产业链里才能够产生它的价值。我们也是通过这种赋能形式,再反哺数据,形成正向的循环,最终通过核心技术驱动、数据融合和场景应用,形成我们特有的“东湖模式”。
*最缺的是知道需求方业务痛点的数据产品加工商
卢勇强调,数商生态中,最缺的是数据产品的加工商
张继红:非常感谢,用了几个关键词:技术驱动、数据融合和场景应用。数据流动一定是结合具体的场景,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它实际的价值。
卢总提到要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数商生态。能否也敲一下小黑板,划个重点呢?
卢勇:数商是数据服务商的概念。数据真正要发挥作用,确实要在融合的场景下。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是数据产品的加工商,它不是简单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就能成为一个产品,需要真正知道需求方业务的痛点是什么?是解决什么样的业务问题?倒过来找到数据资源,将此做成数据的产品。因此,数据产品的开发商目前来看有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张继红:高总,您作为深耕SaaS领域20多年资深的专家,对Convertlab作为云服务的提供商,对数据要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鹏:其实今天是来学习的,是因为看到“数据二十条”。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里面的约束,至少是带着问题在往前走。不像前两三年,我准确地讲,我们不敢下场。我们全都找带着数商牌子的合作伙伴去合作。不管怎么样,在应用层面,我们感觉已经在往前推进了,所以特别期待接下来能参与到服务商领域里去。
张继红:我总结一下,刚才三位老总提到一个共性问题,企业和市场都非常期待数据权益分配及保障方案的落地。一个层面是在具体的实操层面,怎么发挥数据的积极的作用。另外是在制度层面,不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还是我们地方立法,如何形成合力来推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价值的挖掘,这也为我们现有制度提出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期待数据局推动产业发展,期待加强监管和技术引导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挂牌,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
张继红:杜总介绍了东湖所,卢总介绍了上海数交所,包括深圳、广州,还有北京,如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打造全程上链的区块链交易系统,所以每个交易所其实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作为数据交易市场平台,关于监管、数据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上海市数据条例》起草过程中,最终的版本上其实是由多部门共同来协调。直到今年3月份,中央层面的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里面,成立了国家数据局,归口到发改委进行管理,给行业带来了利好。也请大家从自己行业的角度谈谈国家数据局成立的意义。
卢勇: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大家也是非常期待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更多的职能是推动产业发展,而不是说纯粹的强调监管。相对其他四个生产要素,数据目前明确让国家数据局牵头,负责协调政府内部的这些事务,更多地是要推动产业的发展。
杜乐:我觉得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在监管层面,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来说,推动数据技术和现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深度融合,如说隐私计算、数据空间、融合认知计算等技术能够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动产业的数实融合。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说,比如通过我们气象数据和农业,包括金融行业的结合,来推动我们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等。这些对于经济转型,包括对新的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大模型”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高鹏
高鹏: 过去差不多8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一直在帮助国内的企业去获得互联网能力,以此运营他的客户、生态、渠道。我们帮助他们如何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其实这个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而且非常依赖企业在数据资产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都首先要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特征,甚至需要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而数据是所有此类工作的基础 第二在各个渠道上面能够持续地用个性化的方式跟消费者打交道。怎么样让我整个组织机构进化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和消费洞察,业务洞察类似,这些任务和数据都是一体两面的,都属于“数据驱动”的业务过程。
*期待数据局推动数据绿色化,期待制定统一标准
听众被新鲜、紧凑的话题所吸引
沈巍:国家成立数据局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推动,我个人特别期待数据的绿色化,希望国家数据局在今后详细政策的制定,包括标准的制定方面能够有所推动。
林镇阳:对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我们是翘首以盼,敲锣打鼓终于盼来了。
目前而言,全国一体化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迫在眉睫,需要国家层面的统领。目前各个地方存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像上海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对于西部地区,可能还处在信息化的初期,很多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刚刚开始,这时候需要有效统筹资源,包括如何避免京沪可能已踩过的一些坑,让全国其他的城市能够快速地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弯道超车。
具体而言,希望看到数据局在一些技术层面标准的制定,在业务规范上面有统筹,比如登记确权由国家数据局成立类似于不动产全国数据资产的登记中心;另外技术、制度、监管等。另外,“数据二十条”后,京沪有了对应的落地,但其他地方还没有。“数据二十条”也是框架式的,需要去完善更多的细则。作为中央企业,我们会积极投入参与,也希望跟各位同仁共同探索。
两位算力方面专家的期待
张继红:非常感谢5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如何去塑造、培育一个有序、健康的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如何在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数据安全保障两个底线之上,最大程限度激发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我想不仅需要技术上革命性变革,也需要颠覆性的理论创新。 整理:李念
文末链接:
卢勇:作为新生产要素,数据抛给人人转型机遇|讲堂163-4①
数据银行、数商,数据要素时代有新收入?学者解读|讲堂163-4④
作者:张继红 杜乐 卢勇 高鹏等
图照:现场 周文强 PPT来源于嘉宾授权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