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又多了一个打卡地!中秋前夜上海天文馆首次亮灯,“三球”标志揭晓 | |
2019-09-12 17:31:23 作者:沈湫莎 |
中秋前夜,位于临港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被“点亮”。随着灯光缓缓开启,其主体建筑及景观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当天,上海天文馆还发布了官方标志图案。
此次上海天文馆建筑灯光联动调试,标志着建安工程基本竣工,转入展示工程全面建设阶段。上海天文馆选址于临港新城16号线地铁滴水湖站向北约800米处,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86公顷,2016年开工,预计2021年对游客开放。
上海天文馆主体采用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以及椭圆形建筑形态构成的“天体运行轨道”,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球幕影院的灯光展示从闪耀的星光白到深邃的星空蓝,源自宇宙深处的神秘色彩不断在夜空中切换跳跃。主体建筑外的四条螺旋形步道随灯带照耀向外层层延伸,象征星系的旋臂,让人沉浸在星空美学中。
特别设置的太阳塔可在白天实现太阳的多波段观测,通过专业光学设备展现高清晰度的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影像;一米望远镜可在夜间让观众欣赏极高清晰度的月面、行星和难得一见的深空天体;天象厅的最新光学天象仪,将投射出高精度模拟星空,最大程度还原星空的黑色底色,配合自然界各种背景音效,为观众呈现震撼逼真的星空体验。
整个建筑还是一件“天文仪器”,通过轨道跟踪地球、月亮和太阳在天空的运动路径。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中秋节、冬至、夏至等节日和节气将以多种方式在建筑内外展示,如特定的光影与地面的标记重合时即宣告特殊时刻的到来。这将使建筑成为连接人类和宇宙的工具,带来全新的博物馆体验。
为营造最佳宇宙沉浸感,天文馆几乎所有的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项目还集成运用多项节能技术,建成后将成为大型公共绿色生态建筑的典范。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叶叔华和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共同为上海天文馆揭晓馆方标志设计。
该设计基于“连接人和宇宙”的理念,结合建筑设计形态特色,体现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设计方案已荣获全球最重要的设计奖项之一的IF设计奖2019年视觉传达设计奖。
作者:沈湫莎 图片:袁婧/摄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