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未必成“绝响”,若有奇迹还能再见,但还有几十种长江鱼类处于濒危之中
2020-01-03 20:11:49 作者:沈湫莎

白鲟1.jpg

传说中可长到7米,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也许没能和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团队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称,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宣告功能性灭绝之后又一特有珍稀物种的消失。

白鲟1.jpg

物种灭绝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某物种如果绝迹50年,可视作其已经灭绝。

不过,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17年前,按照这一说法,长江白鲟还不能断定其已经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但是,不论如何定义灭绝,这种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被渔民像豆腐一样卖的常见鱼类,仅仅30多年就难觅踪影,这在人们心中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

undefined

进化两亿年,走向灭绝仅用了30年

“这真是一件非常非常令人心痛的事,要知道长江白鲟已经在自然界中进化了两亿年之久,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消失不见了。”听闻此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表示。

长江白鲟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至今的古代鱼类之一,在我国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由于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据庄平介绍,在史料记载中,最大的长江白鲟可长到七米多长、重千斤以上,虽然科学记录上没有发现过这么大的,但他相信史料记载是真实的。

长江白鲟也是衡量长江生态平衡的指标性物种之一。所谓指标性物种,就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物种,用庄平的话说就是,长江亿万年才进化出的种群结构稳态,失去了这一物种,种群就要寻找新的平衡态。

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一年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渔民们用板车将鱼肉拖到街上,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仅仅30年后,就一尾也难觅,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它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不见。

不止长江白鲟,几十种鱼类处于危险之中

长江白鲟是如何走向灭绝的?据庄平推测,最大的可能性是它们没有吃的了。

白鲟2.jpg

长江白鲟是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处于长江水生生物系统的金字塔顶端,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系统的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刀鱼、鯮鱼、鳗鱼等多种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它们能捕猎的食物越来越少,走向灭绝只是时间问题。同样处于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白鱀豚就是前车之鉴。

除了长江白鲟以外,有几十种鱼类正处于危险之中,其中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等级,曾经被作为珍馐端上饭桌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也岌岌可危。

“长江白鲟17年未见,而长江鲥鱼已经30年未见了,如果再不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未来消失的鱼类会越来越多。”庄平说。

长江禁渔10年能否让“奇迹”产生

好在,一场长江史上规模最大的休养生息即将开展。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通告称,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十年禁渔将给长江带来什么?庄平说:“淡水鱼一般是四、五年达到性成熟,十年时间可以让两代以上的鱼类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undefined

庄平说,物种修复就是让各个生态位上的生物都能找到食物。他的团队就曾经让长江刀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除了很早就为刀鱼育种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摸清了刀鱼“食谱”——一种混合了单胞藻、轮鱼、水藻、虾苗的饲料,庄平说:“鱼类和人类一样,有地方住、有东西吃,才能存活。”

据悉,他正在尝试修复刀鱼、鳗鱼、河豚、乌贼等水生物种,它们将会是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重出江湖”的依托。不过他也强调,生态修复,光靠禁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修复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解决水域污染、栖息地被侵占等问题。

我们还有机会见到长着“象鼻子”的长江白鲟吗?“奇迹”未必不会发生,比如60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腔棘鱼,却在1938年在非洲南部捕捉到。只要我们善待自然,自然也会给我们希望。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