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次大疫情都会推动城市设计理念的更新,新冠疫情会带来什么改变?
2020-03-29 00:13:44 作者:刘洋

在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会推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和标准规范的更新迭代,由此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1665年,欧洲鼠疫大暴发。在伦敦重建规划中,总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用宽阔的街道和富裕的空间,取代了拥挤的建筑和弯曲的小道——那曾是鼠疫和火灾蔓延的温床。

图10-1665年大鼠疫爆发时期的伦敦街景.jpg

▲1665年大鼠疫暴发时候的伦敦街景(资料照片)

1831年,英国暴发霍乱,直接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公共卫生法案。这部法案重点阐明了公共卫生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该法案中提到的一系列举措,则直接反映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即通过限定区域人口数量、设计结构化的城市绿地系统等途径,试图在区域层面解决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

进入20世纪,城市规划和建设在推进现代社会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以及传染病传播等诸多问题,公众和学界对于健康城市的讨论,也重新回到强调影响疾病的社会与环境因素方面。

748545_w750.jpg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与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享受生命,充分发挥潜能,并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这成为现今主流的健康城市定义。

建设健康城市,最好的途径是在做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同步将健康城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其中,如智慧社区、混合社区、职住平衡、绿色车道、绿色建筑等。

而对于人居环境,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处于完满状态”,那么“健康住宅”应该是能让使用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功能上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我国《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对“健康住宅”的定义为:在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与服务,促进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健康水平提升的住宅及其居住环境。

646803_w750.jpg

美国WELL建筑评价标准WELL Standard v2.0是一个基于性能的系统,用于测量和认证影响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建筑环境特点,它结合了以循证医学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和建设实践——将人工建立的环境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和精神等指标,来支持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在这一建筑标准中,“健康建筑”是指“致力于追求可支持人类健康和舒适生活的建筑环境,从心情、舒适、睡眠等方面改善人类健康,鼓励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损害”。

这次疫情唤起了人们对食品溯源、社区配套、室内外环境健康,以及弹性使用空间、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问题的关注,业界也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新技术、新理念、新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人类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源机器人极大提升了人们感知、认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提升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

针对这些新需求,探讨人居环境的快速升级策略,利用新技术尝试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学界、产业界都应抓住危机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和机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刘洋(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上海实验室资深研究学者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