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10月完全具备接收火星探测数据能力,亚洲最大单口径全可动天线主体结构建成
2020-04-27 21:01:57 作者:许琦敏

5.jpg

▲反射体正在被吊装上天线

记者昨天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由该台承建的我国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关键设备——70米高性能接收天线,近日在天津武清站完成反射体整体吊装。70米天线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可接收来自4亿公里之遥微弱信号的数据。预计到今年10月,它将完全具备“天问一号”火星探任务测的数据接收能力。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备受关注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根据计划,今年我国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3.jpg

▲70米天线与火星探测器数传通信示意图

火星距离地球约为5600万至4亿千米,地火最远距离约为地月距离的1000倍。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李春来介绍,由于火星距离地球甚为遥远,火星探测的数据接收任务是一项严峻挑战。通常,发射信号的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火星探测器即使以月球探测器相同发射功率发送数据信号,到达地球时也将非常微弱。而增大地面接收天线的口径,也就是接收面积,是提高信号信噪比的基本途径。

李春来说,从火星来的信号衰减非常厉害,信号非常弱,没有这个大口径天线,就不可能完成数据接收任务。当火星探测器距离地球最远的时候,很可能还得加上密云的50米天线和40米天线,以及昆明的40米天线,四个天线同时接收数据,再进行信号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测数据的接收任务。

2.jpg

▲70米天线建成后的效果图

据介绍,70米天线为轮轨式全可动卡塞格伦天线,总重约2700吨,高72米,主反射面直径70米,由16圈共1328块高精度的实面板组成,面积相当于9个篮球场大小,相当于3个40米天线。

该天线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竣工验收,整体吊装完成意味着天线主体结构的基本完成。此后,天线还将进行后续设备安装,以及一定时间的系统调试、校准和试运行,才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70米天线建成后,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深空探测下行数据的接收能力,为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任务以及后续的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测提供坚实基础。

4_副本.jpg

火星是在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不仅要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等问题,更可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找潜在目标。探测和研究火星,最终目的是为了地球和人类,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许琦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