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女神”张玉花:如果有机会去月球,我想去看看我的两个“女儿” | |
2020-12-20 10:44:09 作者:沈湫莎 |
图:国家航天局
最近,一张2004年的报纸引发热议。报道中透露,2004年2月,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对外宣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进入实施阶段,将按“绕、落、回”三步走。其中的“回”提到,2020年前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随着嫦娥五号圆满成功,从月球“快递”回来的1731克月球样品已经正式交接。嫦娥五号任务有哪些亮点?从月球上取土有多难?中国探月工程未来还有哪些步骤要走?在昨晚“加场”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为公众讲述了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她介绍到,嫦娥五号全重8.2吨,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器再入回收,共计运行约23天,经历11个飞行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两个“战队”密切配合,分别是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摘月战队”,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返地战队”。科研人员为了实现人类44年来从月球再次取样,前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
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上海科技馆提供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这块只有1克重量的月岩样品开启了中国航天人对月球的研究。”张玉花说。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8年,张玉花担任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的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而之前的18年,她一直奋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线上,从预研论证直到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2013年玉兔号月球车随嫦娥三号在月面着陆,但是“玉兔”在行走了约114米后突然出现异常,不能动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玉兔号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一是月球表面的高温,二是玉兔号“跑”得太快。“当时玉兔号恰好磕到一块石头,把电缆给拉出来了,暴露在阳光下。而月球表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达到110~120℃左右,电缆变软、变长,电缆外的绝缘皮因此变薄,再移动时绝缘皮破了,最终造成玉兔车移动系统短路,供不上电,也就无法行动了。”此后玉兔号虽然“顽强”地“存活”了两年多,但一直无法动弹,这成了张玉花心头永远的遗憾。“如果我有机会去月球,想去看看玉兔号还能不能修好。”她动情地说。有了玉兔号的实践,科研人员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多项优化设计后的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背面已经连续工作了近2年,还在不断刷新记录。
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之后,航天人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张玉花表示,目前已经开启了深空探测,天问一号就是其中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深空探测是指大于地月距离的天体开展的探测活动、火星探测是当今世界航天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未来还会按计划对小行星等其他目标进行探测。此外,月球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探索,比如月球已知有100多种矿物,其中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月球上有大量的可作核聚变的物质氦3,可供人类使用很多年,对月球的探测应该还会持续下去。
“太空探索的过程意味着人类好奇心的驱动和科技的进步。航天是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我们要去的往往是原来还没到过的远方,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代表着英雄情结。”在讲座最后,张玉花研究员鼓励青少年群体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勇于创新和挑战,为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本场讲座也是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沪藏疆三馆联播的第四场活动,旨在及时向西部地区普及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动态,有效推动了科普教育资源的多向输出、多面融合、多方共享。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