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天然”仿生骨、高难度蛋白质晶体……这些空间实验随神十七奔赴“天宫”
2023-10-26 11:42:23 作者:许琦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此次空间应用系统主要将随神十七上行“空间蛋白质分子组装与应用研究”项目实验单元。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仓怀兴研究员介绍,本次实验安排了蛋白质、多肽、核酸、生物材料、药物材料等5类29种实验样品,如胰岛素、癌症治疗蛋白复合物、核酸聚合酶、植物光合作用关键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多肽、溶菌酶等。“实验样品是在发射场完成的现场制备和加载,在发射前约8个小时放置于生物样品货包中送往发射塔架,并安放至神舟飞船,随飞船发射升空。”

为何需要将蛋白质分子送往太空?仓怀兴解释,生命体是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组装成的一架精密高效的机器,它们协同工作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科学家通过获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破解更多的生命奥秘,并进行针对性的药物设计。但是,由于很多蛋白质在地面环境下,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单晶,阻碍了科学家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消除减弱常重力场下溶液中存在的对流与沉降,为蛋白质结晶生长提供一个相对均一和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生长高质量蛋白质晶体。”他说,这些晶体回到地面后,可通过X-射线衍射获得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更准确地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如正常生理作用、致病机制、药效、副作用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因而对分子药物设计具有直接的作用,对仿生生物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此次空间蛋白质分子组装与应用研究共包含5项研究内容:

高通量蛋白质结晶及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将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设计多种生长条件,获得大尺寸高质量蛋白质晶体。待样品随乘组回到地面后,将通过地面X-射线衍射获得其高分辨率结构。科学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并用于相关生物技术研究。

纳米晶药物制备及药理学研究将开展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等环境对药物结构、药效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该研究一方面可指导空间安全用药;另一方面利用空间环境的有益影响,开展新晶型药物和药物口服剂型的研究。

纳米晶骨骼空间制备研究将基于微观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仿生骨骼复合材料自组装过程的分子机制,包括分子组装规律、孔隙扩张塌陷规律以及脱水与固化规律等;研发组织相容性与生物活性更接近天然骨的可降解仿生骨骼。

蛋白质晶体空间辐射损伤研究将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晶过程的显微观察和调控,并与地面结果相比较,进行蛋白质结晶动力学和形态学研究,建立蛋白质晶体生核与生长动力学理论模型,探索空间环境中晶体生长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规律。

空间显微观测蛋白结晶的动力学研究则将通过晶体对空间辐射损伤固定和放大作用,探究生物分子的易损伤位点,并合成自组装多肽,对易损伤位点开展有针对性探究;根据辐射损伤模式建立生物分子辐射损伤数据库,指导空间用药和地面药物设计与开发。

空间应用系统随神舟十七号上行的,还有空间站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和高精度时频系统备附件。后续,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将上述实验样品单元等转运至空间站舱内,按飞行任务规划陆续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