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世界语者的柴诞日
2022-01-30 18:17:35

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L.L.柴门霍夫(Ludwik Lejzer Zamenhof)博士发明了世界语(Esperanto)。在印欧语系基础上创造的Esperanto,是迄今最成功的人造语言,目前全世界有200万人在学习、使用


世界语1.jpg


1859年12月15日,柴门霍夫生于帝俄治下的波兰犹太人家庭。他希望通过创造一门国际语言来倡导宽容、消弭冲突。1887年,柴门霍夫以 Doktoro Esperanto 为笔名出版世界语教科书 Lingvo Internacia ,他的笔名Esperanto (“[one] who hopes”)于是成为这门语言的名字。他的诞生日后来也成为世界语者庆祝的节日。



世界语2.jpg

L.L.柴门霍夫(1859—1917)



今天来读一篇介绍世界语的文章吧~




重修“通天塔”:世界语的过去与现在


李思源


刊《文汇学人》2015.10.16



圣经上说,世人想齐心合力地造一座“通天塔”直达天堂,上帝遂让世人的语言混乱无法沟通而致“通天塔”夭折。

  

但就有那么一些人,包括笛卡尔、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高尔基和托尔斯泰,无比“怀念”建造“通天塔”的时代人们用统一的语言交流的美好情景,几百年来孜孜不倦地力图让全世界的各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法简单、学习方便的语言系统,以加强各民族的语言交流能力,为全世界人民之间的精神和物质联系提供便利。

  

也有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学习和传播世界语,让所有的国家和民族能更方便交流的同时,或也可摆脱使用英语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上处于优越地位造成的不平等局面。

  

世界语的先驱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他于1887年创立了一种“人工的”语言——世界语(Esperanto),意译为“希望”。一般说来,学习者只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前后缀及16条主要语法,就可以自由交流,很多青年人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都能自由阅读和会话。

  

目前,世界语已获得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2000万人注册学习过世界语,有约160万人较熟练掌握世界语。上世纪中期,我国学习世界语的人数曾有40万之众,但目前逐渐式微,能说能写的人也只有个不大的三位数。

  

事实上,我国在世界语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界语3.jpg

世界语标志


 

1905年8月,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举行。几乎同时,一位白俄在沪人士在上海开办世界语讲习班。次年,参加这一讲习班的陆式楷就组织了“上海世界语学社”。

  

1908年,张继在日本东京《民报》社举办世界语讲座,参加学习的有宋教仁、章太炎、周作人、鲁迅、朱执信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世界语学界的元老。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北大开办了世界语讲习班和本科选修课,并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课程。紧接着,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也从沪抵京,在北大教授世界语。1923—1925年,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上课。1927年,他又在广州参加了世界语的推广活动,当年的积极分子或有2000人之多。

  

彼时,著名的《新青年》杂志还为此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论战。胡适、陶履恭、朱我农等一方认为“世界语是已死的私造文字”,其必然是短命的;鲁迅、钱玄同、吴敬恒等则纷纷发文据理反驳,陈独秀也积极参与这场论战。

  

鲁迅在《渡河和引路》(《新青年》1918年11月)中说:“要问赞同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所以赞成Esperanto。”他还强调:“学Esperanto是一件事,学Esperanto的精神,又是一件事。”他表示即使现在看来世界语还不十分完善,但要边改革边前进,不能因噎废食。

  

1931年,“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成立,简称“语联”。“语联”的纲领性口号是“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世界语学者创办了《东方呼声》《中国报道》《延安世界语者》等刊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利用世界语同各国人民相互鼓励、支持。

  

1918年,14岁的巴金也从《新青年》上认识了世界语,并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自学。17岁时,他便在成都《半月》杂志上发表了《世界语之特点》的文章。1930年,巴金在《绿光》杂志上撰写《世界语创作文坛概观》说:“世界语确实能够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得非常自由非常微妙,并不比别的语言差一点。”晚年的巴金还在《随想录》里专门谈及他如何在国内外宣传和推广世界语。据统计,巴金的世界语翻译和创作约有30万字。

  

解放后,中国的世界语学习推广曾有一段蓬勃的发展时期。1950年,“语联”的发起人之一胡愈之,创办了面向全球的世界语期刊《中国报道》(El Popola ?inio),至今仍在全世界有一定影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广播也在1964年正式开播。然而十年“文革”打断了这一进程,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上海、北京、贵州、安徽和云南等地的世界语组织才纷纷涅槃重生。

  

为了振兴世界语,1981年12月6日,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夏衍、冰心、赵朴初、叶圣陶、白寿彝、朱九思、叶籁士十位名人再次重建“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并立即收到了周培源、荣高棠、雷洁静、刘海粟、戈宝权、胡绳等16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知名人士的响应和入会申请。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语在中国又开始走下坡路。今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和上海世界语协会联合筹建的上海世界语中心和世界语特藏室成立,希望此举能推动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


世界语4.jpg

王崇芳 编《汉语世界语大词典》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7


  

在亚洲,日本于1912年就成立了日本世界语学会,它还有自己的刊物《东洋评论》(La Revuo Orienta)。如前所述,中国的世界语先驱宋教仁、周建人、鲁迅等都在日本学习过世界语。这一时期为传播世界语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位独特的日本女性——绿川英子。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时,在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大学就读的绿川英子在校公开反对这场“无耻的侵略战争”,为此她被逮捕关押。出狱后,她投身左翼文化活动,并在东京参加了“无产阶级世界语同盟”。1933年,绿川英子和中国进步青年刘仁结婚,1937年两人一起来到中国。他们的第一站就是上海,绿川英子投入了“上海世界语学会”的工作,参与世界语杂志《中国在怒吼》的编辑。1937年,她在郭沫若的帮助下经香港去重庆参加国民党“中央台”的对日广播。她一方面用流利的日语对日军和日本民众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世界语特长,撰文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她还积极地为《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群众》撰稿。

  

在越南,由于胡志明的推崇,1945年“八月革命”后越南无线电台对全世界广播的语言中,除了法语、英语、汉语,还加入了世界语。越南是亚洲第一个对外使用世界语的国家。“越南之声”电台还会有规律地向全世界播报越南的《独立宣言》,有一段时期每天都还有世界语的新闻报道。2001年12月,河内上演了世界语版的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全部演员都是越南人,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1921年,法国科学院就推荐世界语为国际交流工具。匈牙利和波兰的一些高校甚至可以提供世界语的学位。法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弗雷歇(Maurice Fréchet,18781973)和德国经济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塞尔腾(Reinhard Selten,1930— )都曾用世界语发表过著作,弗雷歇在1950—1953年还担任过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

  

现在,欧洲学习世界语的人正在急剧增加。以匈牙利为例,1941年能熟练使用世界语的是942人,1990年是2083人,2001年是4575人,2011年是8397人。在德国,去年参加各种世界语会议的人平均每周100个,而自上世纪70年代到2008年总共只有800人。再如网上语言学习平台“多灵格”(Duolingo)2015年5月底开始为英语使用者提供世界语双语课程,到7月底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7万。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繁多的大陆,据统计有800多种语言,占全球语言数量的三分之一。虽然约有20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或通用语言,19个国家使用法语,3个国家用葡萄牙语,但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和祖鲁语还有很大的地域优势,甚至同一个部落里也有不同的语言,这便大大掣肘了非洲统一合作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会议,帮助一些非洲国家用拉丁化的方法创造或改革自己的文字,但收效甚微。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认识到世界语的好学和通用性,1960年以来已有近一半,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世界语协会,他们经常用世界语向全世界展示非洲的风采和支持使用世界语的决心。刚果世界语协会2010年为推广世界语独创的视频歌曲“什么样的语言才是世界的?”(Kiu Lingvo por la homaro?)在全世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收视率。非洲还是世界语协会内“护照服务”(Pasporta Servo)发展最快的地区。所谓“护照服务”就是全世界的世界语者都可以借助其网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当地世界语者无偿的旅游接待和帮助。非洲1988年还只有18个服务点,到2005年就增加到59个。


世界语5.jpg

莫言《蛙》世界语版,外文出版社出版



世界语始终在与时俱进。如今,它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除了之前提到的网上课程之外,2002年成立的国际世界语网站(www.lernu.net),是内容最丰富、最权威的在线学习平台,到2013年全球已有15万人注册,目前每月的登录人数在15—20万之间。

  

2012年2月起,谷歌宣布其多语种“翻译器”中将世界语列入第64种可以相互通译的语言。维基百科也在今年宣布:世界语子网由于21.7万篇文章的数量名列总网的第32名和“在建语网”之冠,超过了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丹麦。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以世界语出版、译成的书籍有25000多本,定期出版的期刊有100多种。世界语的歌曲集在上世纪60年代只有4本,到本世纪的前十年超过了100本。美国华纳兄弟公司1996年11月还曾在西班牙发行了世界语的光碟全集,其中有些歌还荣登第二年的最佳流行榜。还有使用世界语摄制的电影:1964年法国的《痛苦者》(Angoroj)和1965年美国的《梦魇》(Incubus),近年来也有世界语译制片不断推出。

  

世界语的组织也在不间断地活动,其中还有些很有影响的专业会议。如1949年开始的“国际铁路员工世界语大会”,它是由国际铁路员工世界语协会每年在不同国家举行的会议,旨在研讨世界语在铁路专业中的语言问题,交流在铁路管理和建设方面的情况和经验,在世界铁路员工中推广和应用世界语。今年,会址为中国的昆明。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全球性的组织如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和几个宗教团体,如巴哈伊教(Bahai)、雍仲本波佛教(Yongzhong Bonbo)、韩国的圆佛教(Umlismo)和日本的大本教(Omoto)等,都是以世界语为正式语言的。




  作者:李思源

责任编辑:李纯一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