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复制时代,机械复制品获得了“光晕”
2022-08-13 16:55:04

近日,英文系教授Paula Marantz Cohen逛完纽约旧书展,发出感叹:“古旧”这个词,传统上指古籍珍本,通常是第一版和手稿,然而现在看来似乎适用于所有的书。书籍至少在其物质形态上已经过时了。

读书人上了年纪,都要面临视力退化的问题。电子阅读器有着明亮的屏幕,还能根据需要改变字体大小。Cohen自述她阅读器上的图书封面就像集邮簿里的邮票一样漂亮醒目,而公寓书架上的实体书却是一年比一年过时,灰尘满布。买书甚至成了放纵之事——这些书基本上翻过一次就很少再看,只会占更多的空间,积更多的灰。“不过,一个没有书的房间就没有家的感觉了。”她觉得书展上那些华丽的书籍能吸引到买家也是这个原因。

她回想起自己曾走进纽黑文的一家书店,看到一个书柜上赫然写着:“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图书馆”。哈特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学者,大部分学术生涯都在耶鲁度过。Cohen眼望着他的书被摆在这家二手书店的书架上,一阵心酸。架上有几处空,表明有几本书被买走了,“但大多数书都对我怒目而视,因为它们可能会永远留在书架上”。一切都会消亡——声名,生命,包括你的个人图书馆……当然,也有例外,像纽约的J.P.摩根图书馆、费城的罗森巴赫图书馆。不过,在这些地方,是非常富有之人将稀有作品宝藏于豪华环境之中。

Cohen觉得,“古旧”这个词已经适用于所有书了。即使是那些本身没有价值的书,也开始有了一种“光晕”。这是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无疑是杰弗里·哈特曼图书馆的重要人物)使用的术语,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对文化理论的经典贡献。本雅明认为,艺术——原创艺术——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有关,与艺术家之手有关,因而会产生“光晕”。也因此,艺术家一旦成名,原创作品价格便会大涨。非原创的作品如海报和复制品就缺少这种“光晕”。书籍也是同理,原始手稿很珍贵,而印刷成书,广为销售,就脱离了作者之手,再无魅力。

这种情况可能已经改变。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时代,机械复制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数字复制所取代。因此,实体书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重要;它获得了附着在它实体之上的“光晕”。这种实体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在其电子版本包围之下,尤其闪闪发亮。Cohen说,她觉得一两代人之内,走进一个满屋书架的房间就会跟走进一个满墙艺术品的房间一样。两者都将是稀有的体验,即便画作不是出自大师之手,即便书籍不是初版本或经典作品,它们扎扎实实地立在书架上,就足以提供“光晕”。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