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胜 汤蕴懿 | 目标世界一流 科技孵化器如何升级
2023-05-28 06:30:00 作者:徐炳胜 汤蕴懿

近年来,上海以孵化器建设为抓手,加快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成功高效的科创孵化之路,从孵化器1.0版物业出租,到2.0版物业+基础服务、3.0版孵化+投资、4.0版全要素赋能,孕育出一大批科技孵化机构和优秀科技企业。据统计,目前上海各类双创载体已超500家,其中科技孵化器189家、众创空间170家、大学科技园15家,培育上市企业200多家。截至2022年8月,上海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累计入库企业1711家,签约服务商73家,已有31家登陆科创板。

在新发展格局下,把握超大城市创新规律特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孵化器,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支撑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前瞻布局中更好融通创新链和产业链

加快培育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带动功能,一是引导企业更多投入底层技术和“硬核”研发,形成“技术+产业”的孵化基础。科技孵化器必须紧紧围绕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数字化和绿色生态转型,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上海创造”加快转化为“上海制造”。

二是从研发到对接产业发展,探索“学科+产业”孵化新模式。应支持孵化器持续加大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投入,鼓励孵化器联合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底层技术、共性技术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全链条硬科技孵化服务。尤其需要重视推动战略性、颠覆性、交叉性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鼓励孵化器积极打造创新型应用场景,赋能“传统+数字”孵化新路径。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需求提供支撑。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力度,引导孵化器与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加强合作,为硬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相关知识产权服务。鼓励构建云端科技孵化器,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和创新资源要素云中集聚,突破时空制约,逐步构建孵化元宇宙,大大拓展孵化服务辐射边界。

以集成优势更好服务人才金融双链赋能

让孵化器成为创新创业者的梦想起航地,需要上海集成全市孵化器积淀的优势,特别是62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的引领优势,建立全球一流孵化人才动态库,制定引进孵化人才在扶持政策、人才管理、落户政策方面的支持细则,加快推进高水平孵化人才队伍规模扩大。一是重点吸引国内外有经验的硬科技投资人、资深产业专家、技术领域专家、成功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跨界人才;二是鼓励通过高校院所、孵化器、投资机构、科技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加快形成在科技研发、资本市场、管理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优化科技创业导师服务机制,设立硬科技创业导师库,鼓励知名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产业专家成为导师型人才。

让孵化器成为创新创业者的梦想起航地,还需要聚焦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新模式。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孵化器加强与投资机构合作,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科技孵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持孵化器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推动科创板对接标杆孵化器等。另一方面要发挥上海市科技创新基金和各区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孵化器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基金,投资硬科技、未来产业技术,促进投资孵化能力提升。

以开放协作更好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

坚持“走出去”策略,鼓励服务能力处于领先位置和国际化条件具备的孵化器在全球科技资源聚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离岸孵化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创新基地,强化当地科创环境和市场需求分析,协同联动开展创新创业国际化活动,带动人才、技术、项目双向流动。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把国家战略部署和上海孵化行业优势有机结合,由点到面拓展与沿线国家合作范围,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谋划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孵化器,并围绕当地所属国产业升级需求,定制化提供科技孵化服务。

坚持“引进来”策略,鼓励国家级孵化器面向全球遴选前沿领域创新项目,促进海外创新项目入沪落地。促进国际前沿孵化管理服务模式和理念的导入,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专业孵化器。支持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跨区域整合,联合在沪建设标杆孵化器,孵化培育一批技术全球领先、发展前景广阔的硬科技企业。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149064531.jpg


  作者:徐炳胜 汤蕴懿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