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歪曲!《南京大屠杀研究》出版,批驳日本虚构派 | |
许旸 | 2017-12-11 22:19 |
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大规模屠杀、放火、抢掠。但直至今日,面对南京大屠杀惨案,日本“虚构派”的否认和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吗?遇难者人数究竟是多少?攻打南京对松井石根而言是不是“意外”……针对这些言论,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一书条分缕析展开批驳,用几乎都来自日方的资料作为证据,有力反击了日本虚构派歪曲事实的言行。
“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祭暨《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新书座谈会”,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举行。多名与会学者评价,这一学术著作史料丰富、论述严谨,对日本虚构派的言论展开分类梳理、逐一批判,达到“釜底抽薪”的力度,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也表明中国学界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的坚定立场。
以史料揭露“虚构派”的前后矛盾
根据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立场,学术界将能够客观公正研究的称为“肯定派”或“大屠杀派”, 将矢口否认事实的称作“虚构派”。21世纪以来,虚构派不断推出歪曲篡改历史的“著作”。程兆奇针对日本虚构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侵华日军军风纪研究》《日军屠杀令研究》《再论“百人斩”》《<拉贝日记>是“无根的编造”么?》《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么?》《小川关治郎和<一个军法务官日记>》等文章悉数收入新著。
在程兆奇看来,虚构派的研究并无坚实的史料做基础,能代表虚构派的资料集只有阿罗健一编的《南京事件日本人48人的证言》。1989年和1993年由日本南京战史资料集编集委员会编的两册《南京战史资料集》本是为了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但资料征集公布后,却为大屠杀派提供了许多新的证据。
“虚构派为了否认南京大屠杀,常常从史料中断章取义,或只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史料,而无视反证的史料,或对反证史料进行曲解。”程兆奇说,如东中野修道在其《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一书中论及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力时,选择了魏特琳在1938年发表的文章, 因文中没有提及日军的强奸暴行,他就断然推断日军在金女大根本没有强奸犯罪,而事实上魏特琳日记中有多处记载了日军强奸暴行,他却视而不见。
针对虚构派的诸多无理检证,《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以史料说话,给予全面反驳,揭露了虚构派众多明显的编造、前后矛盾、不自然不合理之处。为此,在日本生活学习多年的程兆奇,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大庆评价:此书既有对重大史实的论证,也有对个别观点的批判,均建立在作者占有大量中日文原始资料和充分消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严谨的史学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构建学术对话平台是今后努力方向
座谈会上,东京审判负责南京大屠杀案搜证的检察官裘劭恒之子裘寿一追忆道:“当年父亲和其他同事历经艰难找到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尚德义、伍长德,目击者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约翰·梅奇牧师等关键人物,最终检察官向法庭提供的证人、证词和其他证据材料堆起来,有一尺多高。这段历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20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在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战后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国际政治的变幻、学者和社会大众立场身份的限制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的缺失等因素,扩大了中日之间历史认识的分歧。”上海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说,构建学术对话平台,并注入人类文明的视角以推动研究的国际化,将是中日史学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国学界一直在不懈努力。自2011年成立以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在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领域的学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打造的“东京审判出版工程”,产生巨大反响,《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正是这一工程最新力作。此前还陆续出版了东京审判庭审记录、证据文献、国际检察局讯问记录等大型文献及其附录索引,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中译本、“东京审判研究丛书”20余种,推出“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加印两次,市场热度不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孙欣祺 |
频道邮箱:whapp2@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