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撕扇、程英和双儿给爱人备上等美食、西游记里发生不可描述之事,俱在端午 | |
2018-06-17 08:51:00 作者:安小羽 |
又逢端午。
端午来源深广,礼俗丰厚。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挂艾草,插菖蒲,沐兰汤,系五彩绳,喝雄黄酒……众多习俗因地而异。
端午故事多。古典名著中的不少著名桥段都与端午有关,如《水浒传》中的 “智取生辰纲”、《红楼梦》中的 “晴雯撕扇”。
这个农历五月初五,让我们走进纸上的端午故事。
——编者
▲崔护、程宗元《龙舟夺标图》
【蒲有义】
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一次豪奢的端午宴,引出《水浒传》中至为关键的“智取生辰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者,初始之意,“初五”亦作“端五”。序号天中,有说因太阳行至中天,日叶正阳,午时尤然,遂称“天中节”;五月当逢仲夏,《荆楚岁时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名“端阳节”。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盛赞,“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端午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也是东亚文化圈共同的节日。隋唐时期传至日本,菖蒲谐音“尚武”,因成“男孩节”,要挂鲤鱼旗,约指鲤跃龙门的意思;在韩国,端午必吃樱桃,也叫“樱桃节”。
▲居廉菖蒲扇面
“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为的要写回信……在这一日里似乎特别愉快,这是优雅而且有趣的。”
逢节贺信,在古人相当普遍,开首一句 “采兰佳节,南午令辰”,点清时节,再一句“伏惟福佑,以继祯吉”,道亦古朴。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夹一枝含蓄的菖蒲,传递的竟是怎样一种诗意与问候。菖蒲、香蒲等,均为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全株芳香,其状似剑,插于檐下;或扎蒲草为龙形、艾草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悬户辟邪,驱蚊防疫。因缝香囊,制艾衣,佩菖夹蒲,端午也叫 “菖蒲节”,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讲:“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五月对应十二地支的“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五月所对应十二律中的蕤宾,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蕤宾正为阳。元杂剧《阀阅舞射柳蕤丸记》摹此时节:贺蕤宾如画图。彩索灵符,酒泛菖蒲。丹漆盘包金角黍,巧结成香艾虎。
▲傅小石《智取生辰纲》
端午故事多,《水浒传》中蕤宾节至,梁中书正在后堂与蔡夫人家宴,庆赏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正是这次豪奢的端午宴,杨志为梁中书所器重,荐送生辰纲,引出水浒中至为关键的“智取生辰纲”一节。行路途中赤日炎炎似火,纵然杨志处处提防,终难敌晁盖吴用巧计,贪饮下了蒙汗药的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始于此。
▲罗聘 《端午图》
【粽有情】
粽子好吃,贪多必噎,《西游记》曾提及一段因吃粽子而起的不便言说的苦疾
梅霖初歇的榴花五月,处处是《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香蒲切玉,角黍包金。《金瓶梅》描写端午多次,多冶艳浓情。这次第,李瓶儿则治了一席酒,请过西门庆来,一者解粽,二者商议过门之事。解粽,顾名思义是剥食粽子,陆游《初夏》诗有,“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而角黍呢,也就是今天端午节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良品,粽子。
关于粽子应食甜或咸,再写上万字也难争休。跟汤圆、水饺一样,在吃货们的眼里,自家的才是最好的。北方的粽子约略简单些,米夹枣,叶一裹而就,图的是一齿清甜;南粽繁琐点,肉飞蛋打,什么都好往里头塞,煮香出来,满足饥肠辘辘的望眼欲穿。包粽谐音“包中”,有意指金榜题名的好兆头;而包粽子的箬叶烧灰,辅酒喝下,据说还有为妇女催乳的功效。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
现如今嘉兴肉粽最富盛名,搁以前,湖州粽子才令人念念不忘。以至于香港作家倪匡曾吐露,难忘从前在苏州玄妙观前,阔臀半坐于凳的妇人,卖的那一筐湖州粽。湖州粽究其是怎么样的美味?金庸大侠在《鹿鼎记》里这样写道:
“韦小宝闻到一阵肉香和糖香。……韦小宝见碟子中放着四只剥开的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无与伦比。他两口吃了半只,说道:‘双儿,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神雕侠侣》亦有一段程英给杨过裹粽子吃,“甜的是豆沙白糖,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杨过一面吃,一面喝彩不迭。……那少女道:‘我家乡湖州的粽子天下驰名,你不说旁的偏偏要吃粽子。’”
双儿、程英俱体贴善察,素来给爱人都是最好的,想她们拎着瘦宋长条四角湖州粽缓缓走来,一提见方,咸甜荤素,满缀着“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一脸温柔。在在可惜了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而有人偏偏不喜欢。
▲丰子恺《买粽子》
粽子好吃,贪多必噎。《西游记》第69回,唐僧师徒四人行至朱紫国,遇上一件蹊跷的事。国王对高僧自言,“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忽一阵风至,半空中现出一个妖精”,自称“赛太岁”的他说自己缺个夫人,若不速速献礼,则将满城百姓尽皆吃绝。朱紫国国王闻此,就此着了惊恐,那颗落肚的粽凝滞于内,便秘了长达三年。
吃粽子吃出如此不便言说的苦疾,也是可哀可乐。倘叫我们潇湘馆里的林姑娘听到这故事,必要笑不迭地道,“大节下怎么好端端哭起来,莫非是为争粽子吃惹恼了不成?”
▲程十发《端午即景》
【醉有毒】
端午确有饮雄黄酒之风俗,但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传世版本里,没有白蛇不胜雄黄酒力现出原形吓死亲夫后盗仙草的桥段
妖怪们动辄要挟“满城黎民尽皆吃绝”,并非只存在于男怪,女妖亦有发狠时。比方时人心目中一贯貌端性仁的白娘子,然在冯梦龙笔下,她可绝非1992年台视版《新白娘子传奇》里那般的婉约形象。且看 “白娘子圆睁怪眼,道:‘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
许宣也不是电视剧中那位好相处的老实人,被白娘子唬过一夜后,隔天他就急急忙奔去庙前求人捉蛇。捉蛇先生领了他银子装了瓶雄黄药水待去捉蛇,“只见刮起一阵冷风,风过处,一条吊桶来大的蟒蛇,连射将来……那戴先生吃了一惊,望后便倒,雄黄罐儿也打破了。”
▲1992年版《新白娘子传奇》剧照
更有意思的是,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这个传世版本里,全然没有白蛇不胜雄黄酒力现出原形吓死亲夫后盗仙草的桥段,甚至压根没端午什么事儿。
端午的确有饮雄黄酒、菖蒲酒之风俗,同样见诸冯梦龙笔端,《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提过一本,“妇叫道:‘今日是个端阳佳节,那家不吃几杯雄黄酒?’”可见端午要喝雄黄酒历来有自,民间亦传雄黄酒可用来怯五毒孽生,五毒之首便是蛇,其余有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还有一说为蜘蛛。日午前必要在屋角及暗处洒石灰、燃药烟、喷雄黄酒,可去疾疫,以净其室,给孩童额上点“王”字。
事实上雄黄和菖蒲都有毒,蛇喝了能否现形不好说,人吃了会死确有其事。 《徐霞客游记》中就讲述过,“始知昨果少瘥,晚觅菖蒲、雄黄服之,遂大委顿极度疲困,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余数日前阅《西事珥》,载此中人有食饮端午菖蒲酒,一家俱毙者,方以为戒。而静闻病中服此,其不即毙亦天幸也。”
▲《白蛇传》连环画
至于许宣和白蛇,只是初遇在鬼气幢幢的清明时分,一个似乎有思借伞,一个状若无情讨伞的色空误会。真正骤始于端午的爱情,《聊斋志异》里有一出。在龙宫“柳条部”表演节目的阿端爱上了在 “燕子部”的晚霞,“两鬼”相惜,历经几番波折,回得阳间共同侍奉老母,还诞下一子。其后有王为晚霞的舞姿倾倒,强霸回府,晚霞为回到爱人身边,不惜自残毁容。悲凉意境叫人难免想起沈从文的《边城》,端午来提亲的他不是翠翠心中的那个他,他驾船离开,意外跌水而亡,她独守着愧疚与渡船,等待着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人。
▲《端阳故事图》之《观竞渡》
【思有渡】
龙舟观渡,也是端午民俗之一,《荆楚岁时记》提及“五月五日竞渡”,《陶庵梦忆》中有“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
蒲松龄那本《晚霞》的故事开头,有一段端午节划龙舟的精彩描述,可窥当日戏舟的瑰丽想象和童戏的残虐现实:
“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馀,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龙舟观渡,也是端午民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言此为纪念屈原,“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吴越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一说,浙东文化圈则是纪念曹娥说。中国幅员广阔,纵是同一节日,不单有不同叫法,附会成诸地不同的人事、不同的纪念方式。明代朱国祯 《涌幢小品·节令》记录:“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再比如南唐中主李璟时期,曾令民众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得胜者赏银碗,后收编为水军,号 “凌波军”;相反沙漠地带敦煌少河,时值端午,“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西北划沙以替竞渡,着实应了那句“百里异习,千里殊俗”。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竞渡动趣,文人雅士则好软媚闲静。张岱《陶庵梦忆》中有一篇 “秦淮河房”,旖旎不已,“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船首尾相衔,有连至十余艇者。船如烛龙火蜃,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鏾钹星铙,宴歌弦管,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首尾相衔十余艇者”,好一幅金陵繁华图,又好个“星星自散”,与前《晚霞》相对映看,无数好处。
端阳发展至今,花样繁复,礼俗也多,十分热闹。《东京梦华录》记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皷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糉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则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唐云《端午即景》
【女有归】
端午节接出嫁的女儿回门,《红楼梦》中有过描述,至于嫁入皇室的元春,则“以礼还家”
《红楼梦》把庆赏端午称作“赏午”,端午还有出嫁女归宁的说法,这边厢王夫人治酒席宴请薛姨妈一家,两姐妹一起过节,也算抵得回娘家一趟;那边厢贾芸弄得冰片、麝香来讨好凤姐,博一桩种树的巧宗。芸儿话说得乖巧,“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遭塌这东西。”凤姐刚巧要办端阳节礼,正是采买香料药饵之时,听这篇话,心下又得意又欢喜。
▲吴昌硕《端阳佳品》
麝香的使用颇早,《旧唐书·本纪》录,“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幽州贡麝香”,可见端午进贡麝香似也是旧例。嫁入皇室的元春出不了那见不得人的地儿,便赏端午节礼,当“以礼还家”一回。宝玉宝钗同礼,赐 “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却只巴巴的与其余姐妹同,联想到 “金玉良缘”氛围的严相逼,自己无娘家撑腰,委实又闹了一通好没意思。
之所以麝香会成为端午的重要角色,盖因“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北栗南稻,设立端午这样的节日,也有警惕时节变换,防范未知天祸的意思,无论是原始图腾崇拜、道生佛入的信仰,还是祭祖供神、避邪驱鬼的手段,多为护佑农业丰收。
因为靠天吃饭,向来视成双成对为大吉的古人,偏将节日多设在单数日。对他们而言,节日并非都是喜庆的,有时也意味着禁忌,与其说是“度节之日”,不如说是“渡劫之日”——渡的是天灾之劫。所以端午节接出嫁的女儿回门避瘟,也称 “躲午”;还有说法是重五、重七、重九,皆是极阳为阴,久作女儿节。
论起阴阳,就不得不提翠缕问湘云,“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回答,正面就是阳,反面就为阴。主仆手上拿扇子不是巧合,端午有赠扇之礼,《唐会要》“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至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勇晴雯,更可谓端午怡红的经典一幕了。
▲1987版《红楼梦》晴雯撕扇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遂端午亦名“浴兰令节”。苏轼赠朝云的《殢人娇》中说,“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又作“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直见端午与水也大有关系,总是红楼女儿性烈,金钏受辱,在端午时投井自尽,留下“金簪子掉进井里,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多情公子空遗憾。
愿你的这个端午,沧海蒲田粽有爱,万水千山誓有归。
作者:安小羽
编辑制作: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