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秋”“咬秋”“晒秋”:“贴秋膘”之外,立秋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 |
2018-08-07 14:15:43 作者:张祯希 |
晚唐诗人齐己的《城中晚夏思山》有云:“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立秋是农历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并非指秋天,而是暑去凉来的过渡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在立秋进入秋天,天气还是十分炎热。
立秋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了伏天后超过35度的天气。古人根据经验还总结出了“24只秋老虎”一说——如果立秋那天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24天会非常热,一天便是一只“秋老虎”。
与此相关,也衍生出一个民俗民趣——“啃秋”,又叫“咬秋”,寓意为酷暑难熬,秋天终于来了,一定要将他一口咬住,好留住凉爽。
相传,“咬秋”习俗最早始于宋朝,那时咬秋“咬”的是赤小豆,明朝延续了这以风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如此记载赤小豆“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赤小豆味甘性平,可入药,有消热毒,散恶血,健脾胃的功效,十分适合在燥热的秋季食用。可以说立秋吃赤小豆是古人将养生智慧融入到了民间习俗之中。
“咬秋”的习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杭州一带则有“食秋桃”的民俗,也就是说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如今,“咬秋”最简单普遍的做法是,在立秋那天买上一只大西瓜,一家人一起“啃”。过去,立秋到来之际,卖瓜铺前总会排起长队,西瓜的价格也会飙升。如今,习俗渐渐被淡忘,人们的选择也日益丰富,对于立秋啃瓜人们多了一份“平常心”,排队涨价的盛况不再出现。在农村,“咬秋”的选择便更加丰富,西瓜、土豆、玉米,凡是秋天地里生长的农作物,都能拿来啃一啃、咬一咬。即表现了对酷暑已去的欣喜,也寄托了秋收的喜悦。
“啃秋”之外,还有“摸秋”一说。相传民间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有点儿真实版“偷菜”的意思。为了图个好彩头,丢了“秋”的人家从不叫骂,即便晚上“抓”到了“偷瓜贼”也多一笑而过。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或独自行动或成群结伴,到别人家的田地里“摸”些新鲜农作物。在有些地方,大人会让小孩到别人家的田中摘取各种农作物。孩子“摸”来不同的蔬果,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而被“摸”的人家也代表着丰收。在一些地方,“摸秋”属于未婚少女的专利,无论是葱还是菜,别人家的“摸”到手,就是好兆头——表明她即将遇到如意郎君。就连日本也有“摸秋”风俗,孩子们会去“摸”别人家地里的芋头,或者用长竹竿扎人家供奉的江米团。
关于“摸秋”起源的传说不少。其中一个颇为动人。元朝末年,淮河流域一支农民起义军纪严明,从不侵犯农名财产。一次,起义军在淮河流域露宿,深夜几位战士饥饿难忍,在菜谱中摘取一些瓜果充饥。主帅得知后想要严惩战士,却被百姓劝阻。为了给战士开脱,百姓编造了一个“八月半摸秋不为偷”的说法,无心插柳,这一习俗便被保留了下来。
以减肥为“事业”的当代爱美青年也许早就没了“贴秋膘”的习惯。在我国南方流行在立秋那一天流行“悬秤秤人”。把立秋当天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作比较,体重如果减轻即为“苦夏”。
如果体重清减不少,不妨在秋天到来之际吃点好的,补充体力与能量,这便是“贴秋膘”的逻辑。关于贴秋膘的官方解释,不妨借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说法:“秋季,用味厚的食物补偿苦夏的亏空,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俗称‘贴秋膘‘”
“贴秋膘”到底应该吃什么?说法不一。早年,医学不发达,人们单纯以胖瘦鉴别健康与否,这就让鸡、鸭、鱼、肉等肥美的荤菜成为了贴秋膘的首选。此外,也有“立秋吃渣,不呕不拉”这一说。指立秋前后吃几碗豆腐渣可以预防秋季拉肚子等胃肠疾病。秋季气候变化,腹泻是这一时节的高发病,老人、孩子等肠道易感人群容易中招。所以在适当的营养补充之外,清淡、适度的饮食还是很重要的。
所谓“一叶知秋”,落叶是秋天的一个重要意象。围绕叶子也有风俗。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土人情。其中便有提到:“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那时,人们会在立秋将楸叶剪成各种形状,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据说这样做可保一秋平安。
关于“楸叶”,古书中对其的记载很多,赞美之辞更是不少。《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唐代韩愈《楸树》则写到:“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在不少肃穆庄严的宫殿与名寺古刹,都能见到楸树苍劲挺拔的风姿。
在古代,佩戴不同的花花草草,是人们将审美体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最生动表现。比如,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这些时令植物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感悟。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晒秋”的农俗也就在这份对丰收的期盼中慢慢形成,变为一道最亮丽的人文风景。秋天,农名们将自家种的农作物摘下,放入竹编盆中暴晒。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豆角……色彩缤纷的蔬果形成一幅农家丰收的喜庆画面,也是中国最鲜明的乡土符号之一。其中,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还被文化部评为了“最美中国符号”。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来源:CFP、纪录片《航拍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