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绘本界“奥斯卡”的灯塔故事感动你了吗?纽约地铁宣传画也出自她手 | |
2019-05-02 18:43:43 作者:许旸 |
一座灯塔里是什么样子?守塔人如何与外界联系?现在的灯塔里还有守塔人吗?
这些问号的答案都藏在绘本《你好灯塔》里。原版《Hello Lighthouse》,凭借着绝佳的构思能力,温暖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绝伦的插画,一举拿下2019年凯迪克金奖。“凯迪克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无论是初为孩子选书的家长、绘本爱好者,还是专业插画师,都绕不开它,凯迪克奖也被誉为绘本界“奥斯卡”。最近这部绘本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
《你好灯塔》讲述了自动化还没有取代人力的时代,看守灯塔的一家人的故事:在世界尽头一个小岛上,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灯塔。从黄昏到黎明,灯塔发出光亮,眼看着日复一日,四季过去,风吹过,雾卷进来。灯塔外面是无际的大海,灯塔里面,一位守塔人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他在日志中写下每一个细节,直到有一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守塔人的生活虽孤独单调,又不失浪漫色彩:用漂流瓶寄出的情书,坐着吊篮来到灯塔的美丽妻子,冰面上玩耍的海狮与带宝宝游过来的抹香鲸,在圆形房间里徘徊等待新生儿的到来……灯塔守护着船员,守塔人守护着灯塔,家人守护着守塔人,一棒接一棒,爱得以传承,他们在生命的旅途中陪伴彼此,交织出属于他们的篇章。
《你好灯塔》故事的节奏优雅细腻,以温暖的笔触讲述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专注精神。插图和煦标致,没有矫情的暴风雨撩拨情绪,更像是一位妇人,戴着老花眼镜,在沙发椅上编织着毛衣,静谧仔细的,一针一个字,一线又是一个字,毛衣生出了暖阳,扬起了春风,造出灯塔,温暖着读者。
图画书推广人、艺术研究者宋珮评价,苏菲·布莱科尔画了大大小小的圆,有时是海水的回流,有时是透过望远镜望见的景物,有时彷若时钟的钟面。画面上,时间不停的流转,推动着四季的轮替,伴随着一个家庭在灯塔圆形房间里度过的岁月,也谱出一段人类的生活史。
在绘本读写研究者余治莹看来,看着故事中的守塔人忍受孤寂,每天守护灯塔,记下日志,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让我们领会“坚持”的可贵,而辛劳的背后又肩负着“引导船只,救助危难”的重责大任。透过这本书,读者学习了工作的真谛,向默默服务大众的工作者致敬。
在美国,苏菲是家喻户晓的美女作家,几乎每家实体书店的推荐书单里都有她的作品。
纽约地铁的宣传画,就出自苏菲之手。
任何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都凝聚着大量的细致工作。苏菲在动笔前,专程飞去加拿大纽芬兰最北端的Quirpon岛灯塔采风,从中寻找灵感。
书中展现横切面的剖面视角,能清晰看到灯塔的内部构造,以及守塔人一天的工作流程,勾起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在绘本中,灯塔独立于茫茫海面,有雪、有风、有雾、有晴天、有星空……色彩、线条、明暗的变化,展现出不同天气下,灯塔的完美景致与交替变化。每一幅都是充满浪漫气氛的唯美艺术品。
为了把灯塔外部的景象和发生在灯塔内部的局部景象结合起来,苏菲在这本书中大胆尝试,用了“窥视”的视角,看起来像从显微镜观察事物。平视和俯视视角的大量运用,形象展示出塔内日常生活景象,让孩子感受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乐趣。
通过对线条、画面、构图和颜色的娴熟运用,绘本展示出天空和海洋从蓝色变为黑色、平静变为暴风雨的变化,捕捉到海洋的狂暴和威严,烘托灯塔和守塔人的重要。
苏菲用了她最喜欢的中国水墨创作了《你好灯塔》。“我是一个焦躁不安的人,生命短暂,我想尝试每一件事。为此,我用铅笔、钢笔和墨水、拼贴纸和复杂的画纸做过书。每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挑战,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什么介质,如何才能最好地讲述这个故事?最后,我选了水墨。”
她查阅了大量关于水手的民间艺术,还找来世界上著名的有关的海洋绘画。她观察灯塔在不同时间下是如何被浪漫地展现出来的;还从跳蚤市场和eBay收集了20世纪初明信片、交易卡和老式灯塔纪念品。就连故事里,守塔人为了打发无聊,穿针引线,刺绣的情节,苏菲都要亲手试试。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写一个和灯塔有关的故事时,苏菲这样回答:“灯塔在我心里一直是雄伟的,浪漫的,引人入胜又让人心里舒服的。灯塔本身就像沉浸在故事中,它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一位三年级学生说‘它就像大海中有用的城堡。’这是我最喜欢的定义。”
《你好灯塔》
[澳]苏菲·布莱科尔 著绘
范晓星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故事最后,随着技术革新,一家人离开后望着海中的那座灯塔,它仍然放射着光芒。苏菲完成这本书时说:“灯塔仍然是力量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它代表了这样一种信念:即使我们在暴风雨中被抛出水面,也可能有人或什么东西在注视着我们。”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