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上海老马路的弄堂、茶楼、书场,曾激活了“吴韵一哥”的艺术细胞
2019-05-14 16:10:00 作者:许旸

微信图片_20190514130053.jpg

上海有条历史悠久的商业名街,那就是四川北路。100多年来,四川北路经历了清末民初“华洋杂处,五方会聚”的繁华,走过了战争的隆隆炮火,也收获了解放后改建修缮的新生,其间留下不少文人商客的传奇故事。对生长于那儿的弄堂、被那儿的气韵滋养着的人来说,如何看待上海这条141岁高龄的老马路?马路变迁中又透着怎样的时代更迭?日前,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与青年作家沈轶伦亮相上海·故事读书会“知沪者说”系列讲座,思忆那些四川北路上的往事。

沈轶伦谈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请到四川路”——在上海长大的70后、80后,对这句宣传语莫不耳熟能详。如今作为全市著名市级商业街之一,四川北路商业街南起北苏州路,北至大连路。拥有鲁迅公园、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和虹口足球场等文化体育资源,全长3.7公里。1994年一份数据显示,四川北路区属商业网点401家,营业面积5.12万平方米,年营业额30亿元,占全区商业的19%。

timg.jpg

高博文笑言自己是“被四川北路宠爱长大的孩子”。他追忆道,上世纪70年代,随着父母单位调配房屋,一家四口住到四川北路1589弄老石库门房子士德里中。“房间小小的,十几平方米,没有卫生设施。父母都是双职工,工作辛苦,无暇照顾我们兄弟。”妈妈抱着他,沿着四川北路一条条弄堂找过去,打听哪家有空,可以帮忙带孩子。住在对面弄堂的一对老人,成了高博文童年的寄养家庭。高博文从此就多了一对“外公外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两口还自掏腰包给高博文买好吃的补身体,让体弱多病的他变得强健起来。武昌路上的锅贴、海宁路上的大雪糕……只要高博文想吃,老两口都会尽力满足。虽然很多店铺食肆都随着时光消逝,但聊起那些童年里的美味,高博文依然唇齿留香。“弄堂里老房子基础设施不完善,隔音往往也不太好,但住户之间都有商有量、相互理解,不给彼此添麻烦。邻里之间有了什么新鲜玩意、美味吃食,都会串门分享。小朋友放学归来在邻居家里做会儿功课、蹭个晚饭。”这些都成了高博文记忆里邻里融洽、有人情味的证明。

timg.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川北路,繁华热闹,商铺林立。沿着长长的四川北路向北走,能依次经过红星书场、群众电影院、虹口区工人俱乐部、永安电影院。说书演员用惊堂木拍打案桌的声响,从门内传出来,能叫外面经过的路人也微微一怔、驻足片刻。

1982年的一天,高博文第一次推开四川北路上红星书场的门,他还记得那天的演出阵容是苏浙沪青年评弹演员汇书,演出曲目有《珍珠塔》等传统剧目。从那一天开始,他便一脚踏入繁花盛开的声音世界,浸润在红星书场的日子也为他走上专业评弹演员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1.JPG

高博文自小爱从收音机里听评弹,因为反反复复收听,他甚至可以做到不需要听见念词,仅仅凭一声叹气,就能判断出是哪位名家演出。而虹口区内盛行的茶楼、书场,成了高博文最耳濡目染的艺术启蒙。门帘一撩,他就能进入书场的空间,像一个猛子扎入水中。舞台上,评弹演员一袭长衫或一件旗袍,一落座、一搭腿,手指一拨,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三弦琵琶悦耳淙淙,让人回到了可思可念、美好缓慢的时光中。

700.jpg

1988年红星书场筹资改建,后来临时改作商场。曾萦绕其间的吴韵落幕,但得其滋养而成长起来的高博文,那时已经是上海评弹团的正式演员了。像当年红星书场让他爱上这门艺术一样,“吴韵一哥”开始向更多年轻人讲述评弹的魅力。而弄堂里的成长经历也教会了他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1.JPG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四川北路商业核心的地位渐渐被其他商区赶超,问及对四川北路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想法,高博文提出,不妨“亲民一点,有市井气一点”,找到当地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一些富有文艺气息的服务性行业”。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