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一个十足文艺范的中秋节?今天准备还来得及 | |
2019-09-12 10:27:00 作者:郭梅 |
郑慕康嫦娥奔月图
明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月满天心,因而它又被称为“仲秋”“秋夕”“夕月”。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历经上千年的传承,早已凝聚成承载民族心理情绪的文化符号。
让我们跟随古代典籍留下的故事、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走近意蕴丰厚的中秋节。
今年的爆款电视剧《都挺好》,爆到让剧中用到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成了网红,比如苏州评弹——随着剧情发展,时不时飘出一句两句的评弹,或隐或现、若隐若现,其中,白蛇故事里的《赏中秋》出镜率较高。有意思的是,这段开篇也曾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出现过。白娘子面对皎皎月轮,许下“但愿君心似我心,心心相印是心连心”的美好愿望,然后和许仙一起虔诚祈祷:“但愿得是花常好,但愿月常明,人长寿,松长青,但愿千秋百岁常相亲,地久天长永不分”,小夫妻俩举案齐眉,煞是温馨。
正因中秋这日子意义非凡,刻意让剧情在这一天展开的戏文不少。
著名的应节戏有梅派京剧《嫦娥奔月》与《贵妃醉酒》,还有越剧《汉宫怨》、沪剧《八月中秋》和淮剧《母与子》,等等。“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每当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杨贵妃唱起这段脍炙人口的四平调,许多戏迷都会和她一起醉了。
越剧骨子老戏《盘妻》有一场重点戏“荷亭”,就是梁玉书在中秋之夜和新婚妻子云霞诚恳交心,希望夫妻从此和睦,但他哪里知道云霞的心结恰恰便是中秋佳节:“他只知中秋夫妻要团圆,怎知晓去年中秋你父害死我爹爹!”于是迅速变脸,拂袖而走,撇得梁玉书目瞪口呆,而他让下人精心准备的节日美食自然也被主人冷落到无以复加。甚至,编剧都完全不需要交代桌案上面有些什么,演出时用的道具也无需具体而微。不过,我们依然能猜想到应该有月饼、石榴和西瓜等,还有好茶和好酒——民谚曰“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什么瓜什么果并未具体说明,惟对石榴予以强调,可见其重要。而梁玉书和谢云霞新婚燕尔,这象征多子的石榴,自然更是中秋家宴的主角了。
在明清文人的日常生活中,中秋家宴也往往是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人沈复在其著名的《浮生六记》里曾这样记述新婚半年的他和爱妻芸娘相伴的第一个中秋:“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园林清雅幽静,沈复夫妇和妹妹在仆人伺候下拾级而上,到达沧浪亭,铺开毯子席地而坐,品茗、望月,顿觉尘烦荡涤殆尽,好不惬意。陈芸还说如能驾舟亭下,赏月水上,就更开心了。沈复强调,“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幽雅清旷最宜赏月的沧浪亭反倒没有人来,把大好月色都留给了沈复和芸娘这对神仙眷属——沈家虽没有大观园这样的私家园林,也没有可隔岸听笛的家班,但小夫妻的中秋之乐,决不亚于富家大户。
而民间妇女中秋夜的“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既有趣,又锻炼了体能。清人周宗泰有《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另一清代文人顾禄在其《清嘉录》中则如是记述:“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红氍毹上,相思日深,即将为梦中的可意书生柳梦梅付出青春和生命的杜丽娘开轩望月,幽幽唱道:“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唱得台下人也“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这是《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里的经典唱段,在昆曲演出本里则称《离魂》——窃以为,这“离魂”二字,端的十分生动传神,准准地抓住了这段戏的“魂”。
中秋自然也最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古往今来咏月写中秋的名篇佳作车载斗量。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坡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很多人自幼便能流利地背诵,也喜欢跟着王菲一起唱“把酒问青天”。
不过,大众不熟悉的是,苏轼吟咏中秋的作品远不止这一阙,他和他在词中“兼怀”的弟弟苏辙,都喜以中秋明月入诗入词,如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不仅抒发了离愁别绪,更藉王粲登楼的典故排遣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而苏轼也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围绕一个“凉”字,以凉风、明月、孤灯等意象凸显人生之悲凉,意境、主旨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颇为相似,表达了命途多舛的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人间真情的眷恋。
这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另有一首《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檃栝李太白名句,道骨仙风中亦透着浓浓的哲学意蕴。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则效仿屈子,不断发出天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用一连串奇特的想象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织成一幅绮丽的画面,可谓别出心裁。显然,仲秋的美丽月色给了两位豪放词宗跳脱飞扬的灵感,也给了我们后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册之八月中秋
女作家中喜以中秋为题的也不在少数。明代杭州才女梁孟昭是诗人,也是剧作家。她存世的散曲作品一共只有六套套数,可和中秋有关的就有三套。有一年她人在异乡,节到中秋思乡情切,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一首[南南吕?一江风]《中秋后三日寄怀》:“钱塘在哪厢,何方是故乡?空叫泪眼成凝望。”明明白白的乡愁,西风泪两行,又哪堪雨横风狂砧声响:“罗衣怯晚凉,西风送雨狂,砧声韵得人痴想。离居在远方,离居在远方。谁裁称体裳,寒衣欲寄谁赍往?”——这里,“砧声”是用典。古时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裁制前必须先加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衣料铺在平滑的板即“砧”上,用“杵”不断敲打,称为“捣衣”。她们白天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作对光线的要求不高,故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捣衣砧声,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往往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惆怅情绪,最易触发人的秋思愁绪。砧声远远近近地连成一片,有韵律有节奏,仿佛在唱着思妇征夫的离愁相思。在这里,一个词性活用的“韵”字,衬着砧声雨声,活画出她不眠的乡愁和痴情女子对远方夫郎的无限牵挂,读来令人口角噙香而又黯然神伤。
她还有一套[南商调?黄莺儿]《中秋月色隐现朦胧寓中感怀》,将四支[黄莺儿]连缀起来,描绘月圆人不圆的凄凉感伤。第一、二支曲子写嫦娥独守月宫,秋虫唧唧,似在诉说着她的相思,欲语泪先流。第三、四支曲子强调月圆人不圆的痛苦年年都要承受,可那月亮却偏偏不知趣,居然这么亮、这么圆……“织女骂牛郎,怎无能家室谋?羡他月姊能圆透。牛郎劝休,何须怨尤,笑他也只空圆就。究因繇,清光虽满,元气似还偷。”梁孟昭用诙谐的语调描写织女质问牛郎:为什么你连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害得我们只能一年相会一次,你看人家月亮姐姐,还一个月圆一次呢。牛郎劝织女:不要埋怨我,那月亮还不是空圆一场?!虽然月儿圆圆,月光清辉满溢,但岂不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中秋佳节,也是书法家们兴致大发的时候。北宋大观四年(1110),宋徽宗赵佶在赏月过节时即兴写下七律《闰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书写自然用的是他著名的瘦金体,笔画瘦挺秀润,婀娜舒展,腴润飘逸,气韵生动,不仅是赵佶的书法代表作,也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闰中秋月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北宋的另一位书画大家米芾有一幅草书《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存世,又称《中秋诗帖》,是其在涟水军使任上,登临海岱楼,登高望远,有感而发:“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抄录此诗两遍,中间批注曰:“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莞尔,更令人感佩。当然,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中秋帖非亦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王献之的草书《中秋帖》莫属。该帖又名《十二月帖》,书法古厚,点画柔婉而富于变化,墨彩鲜润而气韵贯通,气势雄浑磅礴奔放,又不失清雅净洁,透出晋人秀媚洒脱的时代特点。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号为“三希”,成为乾隆御书房“三希堂”的至宝。有意思的是,王献之《中秋帖》曾为米芾所得,并对米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延伸阅读:除了月饼,还有这些以月为名的佳肴可以供我们大快朵颐
有民谣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在中国人心目中,没有月饼的中秋自然是不成其为中秋的,所以,不管是苏式还是广式,火腿、莲蓉还是五仁,抑或是如今花样翻新的冰激凌、乳酪或者茶叶月饼,还有最家常也最受欢迎的现烤榨菜鲜肉月饼,中秋前若干时日就热闹隆重地登场,直到八月十六便骤然销声匿迹,足见它其实已远不是一种可藉以果腹的食物,而是中国人的集体乡愁了。传说,原名“胡饼”的月饼之所以有了现在这样美妙的名字,便是杨贵妃中秋之夜赏月时脱口而出的结果。
中秋除了要吃月饼,还有很多以月为名的佳肴可以供我们大快朵颐,比如在新疆伊犁地区有一道名菜叫“月映蛟龙”,就是海马炖鸡蛋,据说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给取的名字,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则欣赏一道“皎月香鸡”。曲阜孔府菜中有一道汤叫“乌云托月”,就是把鸽子蛋放在紫菜上,然后兑入新鲜可口的清汤,使紫菜、鸽蛋飘浮起来犹如乌云托月,故名;西安清雅斋的清真名菜“乌龙赏月”则以海参和鸡肉为主料,造型雅致,鲜香味醇;沈阳名菜“群虾望月”是将鸡蛋皮用碗扣成圆月状置于盘中,然后将烤红的大虾摆在四周,如众星拱月;还有云南的“洱海映月”则更是构思奇巧,望去如一泓碧水上飘着彩云,云中还有一轮圆月——“碧水”是菜汁,“彩云”乃肉和蛋白,“圆月”则是蛋黄,好看又好吃。
冷枚梧桐双兔图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